AI推介心水音樂紓緩失眠 (Hear I Am鍾敬文)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現代人生活忙碌,聽歌是減壓良方之一,可放鬆身心進入夢鄉。有本地音樂治療師結合研究數據、臨床經驗及人工智能(AI)技術,研發手機程式(App),為用戶推介助眠音樂。今次請來Hear I Am創辦人鍾敬文,講解如何利用音樂,讓有需要人士受惠。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鍾)鍾敬文 Hear I Am創辦人
陳:請簡單介紹什麼是音樂治療?為何能夠改善失眠問題?
鍾:音樂治療有超過70年歷史,是一種具臨床實證的音樂介入方法,有助解決情緒、社交、認知、睡眠等問題。合適的音樂可令大腦釋放多巴胺、安多酚等物質,使身體放鬆、平靜,以至減輕不適。
坊間的音樂平台如YouTube等,有不少聲稱具助眠功效的音樂,惟每個人適合的音樂不一,如睡覺時聽到不合適的,有機會觸發情緒。沒有音樂能切合所有人的需求,但透過問卷評估、AI學習等分析用戶行為,可推薦或生成一首相對合適的音樂。
金像獎得主參與編曲
陳:相比市場同類的助眠音樂程式,公司產品有何競爭優勢?
鍾:程式可分為3個部分。首先,評估部分。使用程式前,用戶須回答數條問題,包括臨床心理評估,藉此了解用戶的音樂喜好、睡眠及情緒等狀態;後台隨即會生成報告,並向用戶推薦音樂及內容,例如呼吸練習等。
第二,AI編曲部分。團隊邀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得主波多野裕介參與編曲。音樂類似管弦樂,由40種聲音組成,用戶可按照個人喜好,每次最多選擇10種聲音,配合音樂重複次數、節拍等,再由AI編成一首助眠音樂。根據計算,能配搭出逾8億個組合。
第三,程式設有內容管理系統(CMS),記錄用戶的音樂喜好及反饋,並生成分析報告;在用戶同意下,社工及治療師共享這些數據,並針對用戶情況提供建議。我們在音樂以外亦提供綜合服務,例如定期舉辦網上活動,讓用戶與音樂治療師對話,提供更完善後續支援。
實驗評估助改良系統
陳:音樂治療在香港知名度不高,程式在市場推廣有何策略?
鍾:有見音樂治療在社福界認知度較高,團隊初期計劃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透過對方網絡進入社區,首個合作對象是聖雅各福群會。
為期一年的合作將於農曆新年後展開,計劃為2500人提供服務,當中約350人會參與研發(R&D),包括心跳等生物回饋(Biofeedback)測驗及評估。團隊收集這些實驗數據,了解參與者聆聽程式音樂時,其心理、生理以至睡眠是否有所轉變,希望令AI系統更精準。
此外,我們會培訓逾50個社工及前線員工,協助用戶選擇合適音樂。團隊同時計劃與聖雅各福群會的精神健康部門合作,透過旗下不同計劃,利用流動車宣傳音樂與睡眠的關係,提供社區試用;更會進入校園,為老師提供培訓。
手帶等設備記錄心率
陳:程式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未來還會加入更多功能嗎?
鍾:與聖雅各福群會展開合作後,程式亦同步向公眾開放。有意者可到Hear I Am網站登記,我們會定期提供免費試用名額。商業合作方面,團隊正積極與銀行、保險公司及企業等接洽。
有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音樂喜好不一,團隊擬於5個地方推行試驗,以收集更多數據。目前聯絡了台灣、加拿大及澳洲三地的治療師、醫院、大學及商業機構,計劃今年內展開。未來亦有意聯絡日本、新加坡或泰國。
現時程式的評估相對主觀,主要依靠用戶填寫,下一步將加入更多客觀的參數,例如透過手帶、手錶等設備,獲悉用戶心率等當下狀態,推薦合適的音樂,同時按照用戶的狀態而轉變,使推薦的音樂切合用戶心意。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