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港設衞星產業鏈 (香港航天科技 楊晨/胡明遠)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美國太空探索企業SpaceX引領商業航天風潮,香港定位為國際創科中心,近期亦吸引相關企業落地,在本地搭建衞星生產線。今次請來香港航天科技集團(01725)總裁助理楊晨及技術總監胡明遠,探討商業航天的行業發展及本土應用。
主持:(瑋)楊瀅瑋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楊)楊晨 香港航天科技總裁助理
(胡)胡明遠 香港航天科技技術總監
瑋:能否介紹一下商業航天的產業鏈?
楊:航天的產業鏈可以從衞星的壽命周期來理解,分為航天器製作、發射、在軌管理及數據應用等4個層面。首先是衞星製造,包括衞星所需元器件、設備的製造及衞星的組裝製造業務。然後,衞星發射上天就包括發射場及運載火箭業務。衞星進入太空軌道後,進入「在軌運營」階段,地面中心需要對衞星不間斷的測量、控制,這是測控業務。最後,就是在軌衞星對地面的監測及數據應用。
目前在本港已籌備衞星製造中心及衞星測運控中心,我們亦發射「金紫荊星座」計劃的部分衞星以建立數據應用。我們也在規劃做航天發射場。除了運載火箭未有計劃外,企業擬在港開展的業務,已涉及航天產業鏈的全部了。
收集數據應用 助拓智慧城市
瑋:衞星有何類型,分別提供什麼服務呢?
胡:主要分4種應用,分別為氣象、通訊、遙感及導航。氣象衞星提供氣象預測服務。通訊衞星為地面提供通訊服務,例如衞星互聯網服務。遙感衞星又稱雷達衞星,能給地球表面拍照,發現及記錄地表特徵,建立「數碼地球」,同樣可應用於智慧城市。最後,導航衞星就是市民常用的地圖GPS(全球定位系統)導航。
瑋:以衞星收集數據,跟使用傳統傳感器,兩者有何不同?
楊:地面傳感器及衞星遙感收集的數據,區別在於數據的採樣高度及數據集成度不同。地面傳感器能捕獲某點的數據,但當監測區域訊息時,則要成千上萬個地面傳感器,數據滙集後構成區域狀態,是「由點到面」的。衞星則是「由面到點」的,在太空拍攝的一張照片上,捕獲到多樣數據;要通過分析圖像來獲取某點的數據。換言之,地面的採樣是微觀的採樣,衞星則是宏觀的採樣。
遙感監測交通與碳排放
瑋:什麼類型的企業會購買衞星及航天數據服務?
楊:這與衞星類型是相對應的。例如通訊衞星,目前SpaceX做的星鏈能解決衞星覆蓋、高速互聯網接入的問題,客戶會是通訊商或有通訊實驗需求的機構。氣象衞星的客戶則為氣象台或農業監測機構。
我們已跟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發農業遙感衞星,以監測山東省的農業狀況。至於遙感衞星可監測水污染、地質沉降,甚至城市內碳排放,這些需求以政府部門為主。
瑋:會否跟本港企業合作,推出服務本地的應用?
楊:這必然是公司未來重點工作之一。遙感衞星的數據應用,跟普通市民關係密切,例如我們的金紫荊星座,可以做實時的交通監測,給市民提供更快捷、更精準的出行服務。此外,遙感衞星還能監測城市內的碳排放情況,這些都會是我們面向香港社會及市民提供服務的領域。
瑋:香港的年輕人偏好醫科、金融,對於航天科技這類深度科技(Deep Tech)不太感興趣。你們會擔心未來在本地招不到人才嗎?
楊:這確實是當前的現實。但我認為,中國人一直對太空有嚮往,例如代代流傳的嫦娥奔月傳說,相信香港青年和我們一樣,對茫茫的宇宙星空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過去Deep Tech人才少,是因為香港缺乏這方面的土壤。我們在香港落地,提供了發展機會,例如夥拍大學開展課程,年輕人來企業內參觀、實習和交流。相信未來,香港一定能培育一批本土航天專業人才。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