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交通執法系統試驗計劃 (方保僑)
早前運輸署向區議會提交文件,建議推出為期6個月的自動交通執法系統試驗計劃,在違例泊車黑點加裝高清閉路電視,拍攝交通情況,並透過人工智能實時分析車輛的動態,以識別交通違例的狀況,再配合自動車牌識別技術,記錄違例車輛的車牌號碼。
計劃將於9月起,於兩個違例泊車的交通黑點,陸續安裝自動交通執法的測試系統,包括觀塘開源道迴旋處,以及中環皇后大道中(近雪廠街至畢打街一段)等,測試為期6個月。署方表示,所有收集的數據會加密處理,測試中獲取數據和資料主要用作訓練、調校及完善人工智能系統,並進行模擬自動操作以測試成效,暫時不會當作真正的執法用途。
其實早在2019年,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牽頭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亦曾研究於智慧燈柱上安裝高清攝錄機,作為道路上的執法用途,不過當時鑑於有市民關注私隱問題,結果建議利用光學雷達取代最初建議的高清攝影機。至於研究多年的中環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也提及利用高清攝錄機拍下車牌,以辨識進入中環的車輛,作為道路收費的用途,不過該計劃暫時仍然未落實。
利用高清攝錄機拍攝車牌作為執法用途,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駕駛者若知道該段道路設有自動交通執法系統時,起到的阻嚇作用,甚至可能比實際的用途更大,有效改善該段道路的交通流量。惟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偵測及記錄,可能會衍生一些具爭議性的問題。
例如當車輛在劃設雙黃線的路段停泊超過一段時間,如何判斷該車輛是違例泊車,還是因為道路擠塞而停頓時間較長?每小時最多可以發出多少張告票?被檢控的車主,會否即時收到短訊通知,可能已經違反交通規例?途人的面孔會否被攝入鏡頭內?如何利用技術刪除人臉資料,令到系統在執法與私隱問題中作出最好的平衡?相信以上都是在6個月的測試期後,政府需要研究,以尋求改善或解決辦法,完善落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