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籲政府支援大學科研商業化

By on October 31, 2022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為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政府將設立100億港元的「產學研1+計劃」,明年起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達致商品化。

本港大學的實驗室,出產過商湯(00020)、大疆創新等獨角獸企業。起源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思謀集團(SmartMore),其總經理及國際業務負責人談飛指出,技術來自大學實驗室的初創,好處是對基礎技術的把握非常好。學者經常夥拍世界各地專家參與學術研究,累積一定國際人脈,其科研亦獲國際認可,「要把初創發展成國際化企業,本應較容易;(源自大學的初創)聘請人才時,憑藉大學本身的號召力及影響力,或有助吸引技術人才。」

談飛認為,特區政府不妨從資金或政策扶持層面,加強支持高價值的大學科研項目。(黃勁璋攝)

帶頭採用本地科研成果

但實情是,本港不少學者寧願埋首科研多於創業,因此大學推行科研商業化,向來是本港創科發展弱項。談飛認為,大學專注學術研究無可厚非,特區政府不妨多作新嘗試,從資金或政策扶持層面,加強支持高價值的大學科研項目,並鼓勵師生把研究商業轉化,例如透過香港科技園公司等機構,推出一些專攻本地大學初創的培育計劃,在申請專利等作重點支援,相信培育成效比兼收並蓄的計劃來得更佳。

談飛亦認同政府應帶頭採用本地科研成果。他理解官方在招標期間,必須對所有投標公司一視同仁,不過對本地初創而言,公司資本規模、成立年期等要求,有時顯得高不可攀,他建議政府考慮把門檻適度降低,「給初創更多機會」。

談飛認同政府應帶頭採用本地科研成果,建議有關部門考慮把招標門檻適度降低。(黃勁璋攝)

至於部分前沿技術(例如自動駕駛)或創新商業模式,在本港未可合法落地,談飛指出,很多國家或地區,都有政策配合上述創新科技發展,「個人當然想政府大力鼓勵創新性項目,作大膽嘗試,但亦理解香港要取得平衡,用最好方式幫助創新項目落地。」

延伸閱讀:

港企藉智能生產撐再工業化 行業發展應聚焦生科半導體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