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社交媒體宣傳效應觀察(李臻)

By on January 14, 2017

本文作者李臻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為《信報》撰寫專欄「經管錦言

圖片來源:WDnetStudio

圖片來源:WDnetStudio

梁志成兄連續兩星期在這專欄闡述了他觀察出的2017年社交媒體趨勢,很有啟發。這個星期小弟想打蛇隨棍上,也試談談自己近來在社交媒體上的一些觀察和看法。

社交媒體近年發展迅速,很多前同事及所認識的人,化身自由工作者,同時亦變身為KOL(Key Opinion Leaders),在網上發光發熱,就好像有一個私人頻道一樣,發揮「微權力」的力量。有次在中環和做marketing的朋友吃飯,談起這個KOL現象,他說現時的確愈來愈多有人氣的KOL在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發帖賺取報酬,他的工作也要和愈來愈多的KOL和Blogger打交道。不過暫時還未能有效量度究竟這類宣傳的效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吃KOL Marketing這行飯的人愈來愈多,坊間這兩年也開了很多這類型的Agencies,嘗試把KOL和Blogger集中起來。有KOL朋友曾經透露,在Facebook和Instagram發一個帖子,可以有4位甚至5位數字的報酬,但社交媒體的「organic reach」愈來愈低,想多人看到你的帖子,自己也要花些錢落廣告,小財不出大財不入,也是對客人的交代。

「硬銷」不如直接落廣告

Marketing朋友又說,有行家之前做了個campaign,拍了條片放在網上,有很不錯的成績,首天已被瘋傳,點擊率數以十萬計;但熱潮來得快時去得也快,而暫時那個視頻對銷售額也未看到有明顯的提升作用。不過,他說很多公司在社交媒體行銷仍是摸着石頭過河,還要累積多點經驗和數據。而那次campaign,他們認為起碼對品牌的brand building、對產品的知名度有一定提升作用,相信再配合主流電子媒體和傳統宣傳策略,效果會相得益彰,有一定的協同效應。現時可以當社交媒體昰catalyst(催化劑),讓主流的宣傳更爆,和達到更高的滲透率。

我也Like了好些KOL的專頁,加上很多被Facebook「迫着」收看的帖子,發覺這類利用KOL宣傳的帖子愈來愈多。不過,作為一個旁觀者,卻又覺得現時很多這些宣傳帖子太「硬銷」,某程度上違背了社交媒體行銷的原意,就是透過名人或所謂KOL的第一身經驗,分享「個人感受」給粉絲和大眾,潛移默化地「軟銷」給粉絲和消費者。

我覺得,一個KOL生硬地拿着一件產品,又或把那件產品擺放得整整齊齊,然後拍幾張相片,寫一段「鱔鱔地」的帖文,再加一大堆hashtags,實在和傳統廣告太相似,倒不如由廣告商直接在媒體落廣告,何苦要KOL代勞?而且目測所得的印象是,就算是男神女神、廣受網民喜愛、平時post張吃飯相都有數以千計Likes的紅人,當他/她們發出明顯是廣告的帖子,Likes的數目都會顯著下降。就算他們花錢在社交媒體賣廣告,以求帖子可以接觸(Reach)到更多人,Likes數和Engagements的數目,都不能和他們平日的非廣告帖子相比。證明網民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清楚自己Like的是KOL本人和他們的生活點滴,而不是他們賣廣告的商品。這對宣傳效果無疑打了些折扣。而且很多時同一件商品,會同時找來幾個KOL,於同一時間發出差不多內容的帖子,廣告味道就更濃,人多有時不一定就有協同效應。

較自然生活化更有效

如果能毋忘利用KOL作宣傳初衷,這類宣傳的效果或可以大大提高。首先不要因為在一個指定時間內做campaign,就要幾個人在同一時間做差不多的事,發差不多的帖子。是否可以和不同的KOL商量,以更加自然和生活化的相片或視頻,「有意無意間」正面評價某商品或服務的好處和優點呢?如果那人穿那些衣服時有型有款,看到的人自然想去尋找那是什麼牌子的衣物。相反如果衣不稱身,就算加一大堆hashtags,又有什麼宣傳作用呢?

其次,每次商品都可能有多個賣點,如果每個KOL能突出一個賣點,其實已經很不錯,不用人人都以同一角度去宣傳。因為KOL的本質就是一種微權力,微權力本質是個人和小眾能在自己專長的範疇發熱。如能了解每名KOL的粉絲基本盤是哪類人,再去針對這類人的喜好,去sell產品的某些賣點,就能把微權力發揮至極至,再加起上來產生強大的效果。

小弟不是廣告人,也沒有什麼行銷經驗,只是根據在課本上學過的一點知識、看過的幾本消閒書、和自己的觀察發表愚見,沒有班門弄斧的意思,請梁志城兄等廣告行銷達人不要見笑。而我相信當社交媒體這類行銷愈益成熟,行內的達人自然會知道那些橋是work,那些是行不通的手法。各方的默契和創意也會不斷提升。能讓人看得愉快的廣告,從來都是最有效的。

 

更多李臻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