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易得 人才難覓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熱火朝天,推出短短兩個月全球已錄得一億用戶,為人津津樂道。可是,如果你用中文問它關於香港的問題,例如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資訊,所得答案都錯漏百出,荒謬絕倫。香港在AI的基礎研究成績卓著,但這個風靡全球的ChatGPT,本港數據顯然缺席,能不令人黯然?
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以推動科研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我拍掌歡迎。不過,優秀的硬件配合清晰定位之外,軟件即人才方面又如何?
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獲英國皇家工程院菲臘親王勳章,並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近日在傳媒訪問中指出科技的人才問題,一針見血。他說:「人才包括兩個方面,特區政府正在全世界招聘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授,我把這個比喻為『插花』,但是除了『插花』,也要『種花』,培養自己的本土人才。」這是至理名言,自己栽培人才雖然耗時較長,惟可保將來人才不斷,是長遠之道。
之前我提到,2011年香港天文台與深圳市氣象局合作,香港提供專業預報知識和技術,而深圳則提供高運算的電腦資源及設備,共同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技術。當年香港專業人士利用深圳的硬件,深圳採用香港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可是,12年後,深圳已擁有其知識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數碼基礎設施,香港呢?還在原地踏步。
如今政府終於決定要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並爭取在兩三年內正式營運。這當然是美事,但當局切勿以為有了數碼基建,成果和效益會自動產生,畢竟硬件易得,人才卻難覓。
這正如醞釀經年、去年終於正式啟用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一樣,這項以地圖為本的數碼基礎設施,由於教學和培訓資源未有同步配合發展,現時懂得使用的人仍然不多。這也與政府的開放數據相似,2019年初多個部門已提供數據集予公眾免費瀏覽及使用,但早前有民間調查顯示,受訪市民使用「開放數據」只得兩成,難以全面發揮空間數據萬億元的潛在價值。
要推動香港的數碼經濟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善用AI數據,最終也是依靠專業人才。因此,當務之急除了籌謀超算中心的硬件,也必須同步加強相關教育及專業訓練,培養更多本地數碼專才,才可與巨額投資的數碼基建相得益彰。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