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所為何事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推廣職業專才教育與傳統學術教育雙軌並行,包括成立應用科學大學和資訊科技學院,以促進職業專才教育。我認為這個方向正確,因為它與我一直倡議的提升年輕人地理空間智慧(Geospatial Intelligence)一脈相承。
生活在智能裝置無處不在的現代社會,每分鐘都產生眾多數據。然而,數據的規格各有不同,包括文字、圖表、話音、影像、視頻、實時數據等,如果能夠把這些數據連結起來加以善用,便能發掘隱藏的模式和趨勢,從而引領更好的決策、提高效率、優化資源管理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但問題是,如何把這些格式不一的數據連結起來?
縱使這些數據規格各異,但共通點都是包含地理位置。傳統智慧指八成數據與空間相關,現在這個佔比恐怕更多。因此,開啟這些數據龐大潛力的鑰匙,就是掌握地理資訊的整理和分析技能,也即是要懂得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GIS之所以是高效的空間數據分析工具,原因之一是它可兼容不同格式、來源的數據,令分析更得心應手。從交通出行設計、城市和防疫規劃、物業和綠化管理,以至防止危樹傷人、搜救行山失蹤人士等,幾乎無不關係到地理空間智慧和GIS的支援。
事實上,許多國家早已將GIS融入STEAM (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的常規教育課程中,鼓勵提升地理空間智慧。因為GIS是結合地理、統計、數學算式和模型的跨學科工具,本身牽涉多個學科,從數據庫、圖像、應用數學到數理模型等,而同學進行研究時,面對繁多的資料,掌握軟件功能有助整理和歸納數據的工作;同時,更可藉調校不同選項,發掘創意和無限可能。
這就是我一直向本地年輕人推廣地理空間智慧的原因。在2016年,我把GIS軟件免費提供給全港中小學生使用;又為本地大專學生舉辦一年一度的「Esri青年學人大獎」,鼓勵他們以GIS解構自選題材,並提出解決方案,以及於去年成立全港首間GIS學院(GIS Academy),致力培育和滙聚本地人才及豐富人才庫。
地理空間智慧這種多元智能是通往未來的重要技能,因為就業市場轉向重視人類獨特的能力:人機協作、數碼素養、終身學習、創造力、適應力、與人合作的情商和可持續性將受到高度追捧。為了確保下一代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茁壯成長,教育的任務就是助年輕人備戰,好讓他們有更亮麗的前景。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