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成本港創科主力 高校資源豐富 產學研可更強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在特區政府與各界推動下,本港的創科生態與文化近年顯著提升。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昨舉行「聚人才 創未來」活動,除了發起「香港青年科學家創業計劃」,同場公布首份《香港創科人才指數2023》。報告顯示,香港創新及科技產業從業員、初創及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數目,以及風投基金投資額均顯著增長。由香港各間大學培育出的創業公司數量,在5年間增長近4倍,學院派成為本港創業主力軍。
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聯合創始人李澤湘指出,香港的研發人員大部分集中在本港各高校,僅34%在企業,他建議未來不僅高校,企業更應大量增加科研創新人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推出的各項「搶人才」政策初見成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通過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獲批的簽證數量達59766個。
知識產權相關收益翻倍
報告亦提到,過去幾年香港受人才流失及勞動人口下降影響,出現整體人才短缺,短期內創科人才供不應求。李澤湘稱,每年由各高校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專業畢業學生,只有6481人投身科創產業。同時,香港對海外華人科學家雖仍具吸引力,卻面臨着兩端流失的困境──即臨近退休年齡希望發揮餘熱的資深教授,以及渴望快速升職的年輕學者都離開香港。
不過,香港在專利申請和學術產出方面,表現出強勁的勢頭。2021/22年度香港各大學知識產權相關收益總和約為29.9億元,5年內增長翻倍(101.5%),但對比其他全球頂尖大學仍有明顯差距。陳茂波亦提及,政府於2023年設立「產學研1+計劃」,投入100億元激勵產學研協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
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夥人、HKX科技創業平台聯合創始人兼主席沈南鵬指出,香港擁有全球頂尖的高校資源和豐富的科技公司,可充分發揮基礎研究與高端人才、國際化與發達的服務業等優勢,主動拓展全球科創合作和聯繫,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創新能力和國際創科發展。
灣區支援港供應鏈難題
一直以來,香港缺乏供應鏈與產業支持、本地市場規模狹小與土地供應緊張,都是創科產業化及規模化的難點。沈南鵬表示,大灣區坐擁製造業供應鏈與龐大消費市場,與灣區內城市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可有利於香港突破自身局限。
採訪、撰文:解青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