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界籲港助拓東南亞 當「發射台」 複製內地商業模式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近年香港總是被外界拿來跟新加坡比較,近期有本地創科圈中人,就以星洲作為創科機構的新總部,加速器公司Venture Hub Asia(下簡稱VHA)合夥人張子良直言:「在香港,用ChatGPT都要透過VPN(虛擬私人網絡)。」當香港要跟新加坡一較高下,甚或是吸引科技人才、企業落戶時,這是無法忽視的弱點。相比鼓勵企業北望神州跟無數對手硬碰,張子良建議香港可仿效新加坡充當「發射台」角色,把內地的創新商業模式複製至東南亞地區。
加速器VHA獅城設新總部
VHA主要協助傳統企業引進人工智能(AI)科技達至數碼轉型,亦會為科研團隊尋找投資者、客戶,乃至晶片和運算力等供應商,助團隊爭取資源以鞏固研發工作,讓技術盡快落地,並開拓東南亞市場。
首屆加速器計劃的申請公司包括研發AI補習老師的英國教育科技初創,以及希望引入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的香港營銷公司。
張子良表示,港星兩地都有很多具創意和從事深度研發的公司,但星洲會透過由專家管理的國家級別創投機構,專注投資於重點發展項目,例如AI、醫療科技、綠色科技等,資源充足且目標明確。反觀香港發展創科的願景和支援略嫌不夠持久,有時未見成績就轉變方向。
港星兩地同樣面對人口少、市場規模不足以吸引外資的問題,惟張子良指出,新加坡會以「發射台」(Launch Pad)作定位,協助企業在當地站穩陣腳,之後再攻更龐大、急需科技協助轉型的東南亞市場。
港企北上難站穩 乏力吸資
「雖然香港都有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個內地市場,但香港初創在內地的競爭力不高。」張子良不諱言,不少本港公司不諳內地市場文化,成為北上拓展業務的弱點,故無法在國內站穩陣腳,又難以吸引內地投資者。若把目光放向美國矽谷,他認為,本港初創很難拿到當地資金,「矽谷投資者通常不願投資十英里(miles)外的公司」。
他引述一位投資者朋友稱,美國矽谷「專門投資sexy(誘人)、impactful(具影響力)項目,創辦人要有陽光氣息,最好出自史丹福、哈佛大學,或曾於三藩市灣區打滾」;中國資金則追求具競爭力、有雙位數按月增長的項目,團隊最好來自中國、有出身自重磅科企的專家;至於近年興起的家族辦公室,「它們追求的不是Venture(風投)而是Deal(交易)」。
相比鼓勵企業北望神州跟無數對手硬碰,張子良建議香港可以仿效新加坡充當「發射台」角色,把內地的創新商業模式複製至東南亞地區。他提到,「我早前去Tech Week Singapore,會場3層樓擺滿展位,其中底層約一半空間的展品是伺服器、發電機等,因為新加坡明白,創新科技跟這些基礎配套有莫大關係,人家要成為存放數據的創科樞紐。」
張子良相信,如果香港希望成為創科樞紐,應想辦法吸引國際企業來港設立數據中心,但這很視乎在中美政治角力下,國際企業會否對數據存放於香港有疑慮。
特約記者:陳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