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危機下氣候變化承諾 (廖錦興博士)
隨着新冠疫情減退,各國都相繼把焦點回歸到經濟議題上。不過,在俄烏戰爭危機升級延宕、糧食短缺、能源危機和通脹等壓力下,外界普遍認為全球經濟不可能在一兩年間回復正軌,而被視為「非優先處理」的氣候變化承諾和協議,更是舉步維艱。
氣候變化智庫機構Carbon Tracker就俄烏戰爭對能源供應和轉型的研究報告表示,戰爭引起的各種禁運,導致石化燃料商品價格持續波動、鋼鐵價格大幅上漲,並引發連鎖效應,太陽能和風能設備價格隨之上升,這造成再生能源市場「發電均化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增加,未來數年再生能源將較煤炭或天然氣電力昂貴。此外,戰爭亦為汽車製造商在短期內達到歐盟車輛平均排放目標(EU Fleet Average Emissions Target)的能力增添不明朗因素。
中國成功戰勝疫情後,政府全力推動民生經濟發展。上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定在5%左右,更強調需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用科學有序推進「雙碳」目標。此外,工作報告回顧過去5年,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達到計劃預期。
值得一提,筆者注意到雖然中國同時面對全球經濟下滑、地緣政治風險和俄烏戰爭的挑戰,但並沒有減慢「雙碳」目標的步伐。
以能源消耗大戶的石化行業為例,據統計,2019年中國化工業的碳排放量為5.88億噸,分別佔工業行業總碳排放量及中國總碳排放量的16.7%及6%。對這碳排放的主要持份者而言,必須積極採取措施降低碳排放,為中國實現碳中和提供必要支持。
事實上,中國石化行業亦積極推動減排。在2021年,共17間石油、化工企業與中國石油和化工業協會簽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碳達峰與碳中和宣言》,承諾推動化工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並提出六方面承諾,包括推進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產品供給水平、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研發投資、大幅增加綠色低碳投資強度。
危中有機,俄烏戰爭帶來種種危機,也有不少機遇。各國為免受石油價格和供應限制,加快綠氫製造的研發,因氫能在提供能源儲存和備用電源的作用頗為重要。筆者殷切期望,戰爭可透過和平談判盡快結束,凝聚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努力,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可生活在一個健康和安全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