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 機械代勞(劉勵超)
政府重新啟動擱置近20年的退休保障計劃討論,指出香港人口急劇老化,令人關注未來香港勞動人口數目能否應付社會需要。根據政府推算,到2064年,青壯年人與兒童及長者的數目將成1000對831之比!現在談48年後的光景好像太遙遠,就看近景吧;單是未來十多年,預計長者(65歲或以上)佔整體人口比例將由2014年的15.4%(或107萬),增至2024年的23%(或168萬)和2034年的30%(或228萬)。大家也許會觀察到,香港的公共場所愈來愈多長者,其中不乏步履蹣跚甚至要以輪椅代步的。試想像一下, 大約10年以後,年輕人在街上走,碰到每4個人中就有1個是銀髮族的場面,他們心情會是怎樣?
人口老化雖然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但其嚴重性以全球國家或城市計算卻位列三甲。全港現有380萬勞動人口,約43%為65歲或以上長者(10萬)及45至64歲人士(160萬)。
假設一般退休年齡不變,政府推算勞動人口將於2018年後持續減少,現時已可預見未來人力資源短缺,影響社會及經濟發展。就算現時和將來的長者為了餬口也好,打發時間也好,以香港工作壓力之大、工作時間之長,以及不理想的工作環境,加上一些行業(例如建築、運輸、搬運、醫護、紀律部隊、保安)需要長時間體力勞動或高度集中精神,這些「老將」和「老兵」縱有豐富經驗,也免不了損害自己的健康,工作表現退步,甚或危害市民生命財產(如地盤工業意外或道路交通意外)。
近年不少行業都為僱員老化、難招新人入行而頭疼,尤以需要體力勞動或厭惡性或非坐辦公室的工種為甚,有業界要求輸入外勞,但除了保護主義大力作梗外,這個方法也有實際的問題要克服,例如要為工人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提供住宿的地方、外勞語言不通、工作效率打折扣等。外國為解決人力資源不足令工資不斷上漲的問題,已盡量把一些傳統的人手工序自動化和機械化,汽車製造業是這方面的先行者。
生活環節應用科技
在香港從事駕駛各類巴士、電車、貨車、的士、私家車的職業司機為數不少,谷歌和一些汽車製造廠正在完善自動導航、無人駕駛的軟硬件,雖然主要目的未必是減少對職業司機的需求,但若研發成功,也會發揮這個作用。
除了運輸業,甚至飲食業也有人嘗試把煮食工作自動化:筆者2010年在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一個展館(忘記了是日本還是中國),品嘗了不經人手、 用機器炒出來的菜,水準尚算及格,但當然比不上真人廚師弄的。幸而香港還有創業青年興致勃勃投身精品飲食業,廚房尚未至於淪為機械工房,否則「美食天堂」的招牌也保不住。
至於「擔擔抬抬」的粗重工作,科幻電影《異形》中女主角穿上用來搬運重型裝備的「機械衣」,力大無窮,把異形打得落花流水,相信這種機械衣在現實世界中也可應用在物流、建造和工程業工作,讓較年長的從業員延長他們的工齡,也可減少年輕人因工作辛苦而對加入這些行業卻步。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財爺說可以在機械人技術、健康老齡化和智慧城市等三個領域,把科研成果廣泛應用和商品化。
人口老化和勞動力減少的問題迫在眉睫,現屆政府提倡「官產學研」協作四方要加把勁,不要好高騖遠的花時間搞高端科技,而是要針對本土環境及需要,盡早做出些實績,讓大家受惠。
更多劉勵超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