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相」1分鐘測認知障礙 中大研發AI篩查準確度84%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就有一位罹患認知障礙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國際團隊合作,研發出全球首個透過分析視網膜圖像(俗稱「眼底相」)偵測阿茲海默症的人工智能(AI)系統,據稱準確度高達84%,具備易用度高、非入侵性、成本效益高等特點;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刺針》旗下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
主導研究的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介紹,接受檢查時只需雙眼各拍攝兩張眼底相(即共4張相),AI系統僅需一分鐘,便能計算其阿茲海默症罹患風險,其後可根據結果評估進一步檢查的迫切性。

收費千元有找 無副作用
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表示,本港約11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近七成屬阿茲海默症,即腦內異常蛋白(Abnormal Proteins)積聚過度引起的腦細胞死亡及認知障礙。他指出,隨着本港人口老齡化加劇,阿茲海默症診斷需求將上升,惟公共醫療資源短缺,腦部造影須排隊兩年,或耽誤治療良機。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區頴芝稱,現時臨床偵測異常蛋白的方法,包括正電子腦掃描或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惟價錢昂貴及具侵入性,患者接受程度低。前者在私立醫院收費需約兩萬港元,後者或引致短期頭痛。相比之下,「眼底相」費用不足千元,過程快速且無副作用。

申美專利 冀一年內臨床
以「眼底相」作疾病篩查早有先例,例如已在公立醫院應用的「糖尿上眼」篩查。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解釋,「眼底相」可直接觀察中樞系統的部分血管和神經,因此可用作疾病篩查。
研究始於2018年,張艷蕾透露,團隊運用來自648名阿茲海默症患者,以及3240名認知功能正常人士近13000張「眼底相」,協助研發及測試新系統。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