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文摘 / 乏人問津是成功必經的道路
本文作者林之晨,現為台灣 AppWorks 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
本文摘自我的新書《創業》第三章「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初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這世上的人都想要他正在弄的產品,好像人山人海已經擠在外面排隊,只要把這個產品蓋好,大門推開,客人就會瘋狂湧入,白花花的鈔票也跟著大把大把的收進來。
問題是,99.99% 的創業故事,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事實是,所謂成功的創業團隊,真正成功的通常都不是他們第一個產品。前幾年很受歡迎的「Angry Birds」,在全球超越了 10 億次下載。但很少人了解的是,Angry Birds 早已是 Rovio 的第六十幾款產品。在那之前 Rovio 已經創業 6 年,在寒冷的北歐度過了數千個無人問津的日子。
幾年前很紅, 全球超過 5,000 萬人在玩的「Draw Something」, 又是另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 App 其實是 OMGPOP 的第三十多款遊戲,在那之前,OMGPOP 也早已存在 6 年。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承認,在 Draw Something 爆紅之前,OMGPOP 就只差這麼一點點,便要關門大吉收工回家。當然當他們成功的以 2 億美金天價賣給 Zynga,大家也方便的忘記了他們是多麼痛苦掙扎了 6 年,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全球有 5,000 萬活躍用戶,最近一輪增資估值超過 38 億美金的興趣社群「Pinterest」,也是一個好例子。他們從 2011 年底開始竄起,短短幾個月內衝上全球 50 大網站的排行榜地位,讓創投都搶著要投資他們。但當大家津津樂道這個爆紅故事的同時,其實很少人注意到 Pinterest 團隊早從 2009 年就開始創業,網站剛上線的前 9 個月,會員人數連 1 萬個都達不到。為了突破困境,創辦人 Ben Silbermann 只能每天寫信給這些使用者,約他們喝咖啡,看看網站到底哪裡有問題。
像這樣的故事我還可以舉出好幾打,因為每個成功的網路公司,背後都有這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當然這時間有長有短,有些人是一、二年,有些人則長達六年、八年,但你幾乎找不出有任何新創團隊,在產品推出第一天,就出現瘋狂搶購的情況。
別對市場不切實際想像
歸納原因,其實市場並沒有那麼容易。每天醒來,早已有太多的媒體、產品、訊息在等著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荷包,要一個新產品在上市的第一天就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出線,那當然是一個不切實際期望。
可是這個東西市場上沒有啊!
第一次創業的人會說。
其實沒人做的往往不是因為沒人想到。這世上有 70 億人,每個人大腦結構都類似,光靠想的其實很難想出什麼新鮮事。更多的時候,沒人做的東西往往是因為前面的人試了,但發現沒人需要。
初創業者往往在腦中想像了一個完美的使用者,非常清楚自己人生的缺憾,也非常有時間了解新產品,正在等待著這個不存在的東西。但當他第一次把產品完成,推向市場之後,才會發現這世上的人都很忙碌,也都很懶惰,根本不像他想像的一般。
面向現實才最踏實
但那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創業必經的磨練。從天堂掉到凡間後,有一些團隊會適應不良,不久之後就放棄創業。但也有一些團隊,他們會把自己歸零,重新去學習所有在真實市場生存的方法 ── 如何聆聽使用者的回饋、篩選其中值得參考的意見、如何根據意見設計符合他們需要的產品、如何透過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進行推廣、如何做公關、如何和通路夥伴建立合作關係、如何簽下客戶、如何訂價等等創業者必須要會的事情。
這個過程當然少說要個兩、三年,接著如果他們還沒有餓死,這個團隊才會有機會開始慢慢找到一些成功。但這樣的成功是很踏實的,因為你完全知道你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至於剩下那 0.01% 第一天就爆紅的,相信我,他們的人生並沒有比較好。這些人通常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因此當好運離他們遠去時,他們也不會知道自己是如何失敗的。
所以,第一次創業的人,別急著成功,因為成功前的所有磨練,都是一個未來領袖必經的道路。
更多案例與心法,在我的新書《創業》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MR JAMIE」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衞星大戰|Apple和SpaceX掀衞星服務爭奪戰
Apple 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SpaceX,據報正在爭奪供應有限的手機頻譜使用權。消息指,Apple在外太空投資激怒了馬斯克,而SpaceX已敦促監管機構叫停一項由Apple出資的衞星擴張項目。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針對不同行業監管AI發展(方保僑)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普及,潛在風險和挑戰也日益顯現。如何在促進創新的同時,確保AI技術安全、透明和公平使用,已成為香港特區政府乃至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AI預測|蓋茨:兩工作十年內較受AI衝擊
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早前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預測人工智能(AI)將於未來10年取代人類在醫療、教育等大多數專業領域的角色。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陳仲文|AI武器化 衍生新興網絡威脅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發言人陳仲文指出,本地企業現時面對五大網安風險,從大型語言模型(LLM)外洩風險、AI助長的詐騙攻擊,以至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憂等,企業須正視新興威脅,強化防禦策略。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楊紅霞|籲港府支援基建 配合人才優勢
港理工大學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直言,本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浪潮中尚未取得較大突破,乃不爭事實,但只要充分把握人才優勢,善用周邊地區資源,相信仍有不少發展機會。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直接偏好優化(DPO)
直接偏好優化是一種用於訓練機器學習模型的新興方法,直接利用人類的偏好數據來優化模型。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獎勵模型(Reward Model)
獎勵模型是一種在機器學習領域使用的概念,特別是在強化學習及某些生成式模型的訓練中。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