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倡新型工業化 冀港發展太空經濟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近年國家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港多個機構有份參與國家級航天任務,去年更有港人獲選為載荷專家。香港工業總會與城市大學合作,昨天發表《翱翔太空:香港新太空經濟的產業機遇》研究報告,建議香港發展衞星、無人機、感應器等十大產業領域,並提出加強教育及跨界別合作等相關政策建議。
工總主席莊子雄指出,本港擁有發展太空經濟的獨特優勢,透過政、產、學、研、投合作,可在太空產業價值鏈佔一席位。建議政府盡快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協助業界善用香港的科研基礎,推動把航天工程的頂尖科研能力,轉化為「新型工業化」的一部分,以探索更加廣闊的太空經濟潛在商機,助力國家重點科研及產業的增長發展。
聚焦無人機物聯網新材料等
報告建議本港針對太空經濟,重點發展十大相關領域:(一)衞星相關產業和服務,例如通訊、遙感及衞星設計維修;(二)無人機相關產業,特別是大灣區物流管理;(三)感應器相關科技和物聯網應用;(四)精密和精益生產,包括先進製造與3D打印技術;(五)機械人科技的設計和開發;(六)新材料科學研發;(七)精準農業和都市農業;(八)生態管理和環保科技;(九)太空法規和國際爭端調解;(十)太空相關企業融資服務等。
報告顯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其地理位置優越,鄰近海南省的發射設施、深圳和廣東省高科技中心,可充分利用區域協同效應。加上作為世界重要金融中心,有助初創公司集資,其完善的法律制度及知識產權保護,更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基礎。此外,本地擁有多間頂尖的大學,以及具備實力的工科師資,能夠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本地較強的中小學科學及數學教育,亦為未來人才培育奠定基礎。
當然,本港參與新太空經濟亦面臨一些限制及挑戰。部分航天科技可供軍民兩用,面對中美之間的科技戰,尤其全球人才、研究及產品開發上,或令企業不願涉足敏感行業。此外,年輕人才對醫學、法律及商務感興趣,而非工程和基礎科學等職業,也缺乏太空相關的實習及工作機會。對研究人員探索商業應用及創立初創,本地的誘因及支援也見不足。
加強「政產學研」跨界別合作
報告最後提出多項政策建議,首先需強化跨界別合作,加強「政產學研」各界溝通。同時加強跨學科研究合作,優化大學課程設計,增加實習及體驗式學習機會,增強與大灣區人才交流。政府亦應提供誘因,鼓勵企業研發及與學界合作,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營商環境。另外,本地產業可向新興經濟體,例如沙特阿拉伯、東南亞、中亞等,探索太空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