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平台AI蒐數據 港15中小學探用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常言道「求學不是求分數」,老師日常教學任務繁重,往往難以深入了解並整理每一位學生在課業以外的表現,再按照其專長因材施教。身為父親的GRWTH副行政總裁黃思偉聯同團隊,開發「AI跨系統正向/多元智能發展平台」(PMI),希望整合系統資料發掘學生潛能。現時共有15間本地學校參與成為GRWTH計劃夥伴,在校內試用PMI平台。
增設正向特質評分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把人類擁有的智能特質分為八大類。黃思偉介紹,PMI提供「多元智能發展學生縱覽」功能,正是基於這一理論。校方可把同學們平日參與的活動,以及取得的成就上傳至平台。系統便能自動以圓形圖的形式,直觀呈現學生的課外表現。
黃思偉認為,多元智能雖可彌補成績導向評分標準的不足,但為免忽略需額外支援的學生,PMI特設「正向特質」功能。
校方可結合實際需求,從正面心理學六大特質出發,例如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公義、自律與節制、靈性與超越,為學生提供更全面評價。
平台又能以AI整合上述內容,生成一份圖文並茂的多元智能特質報告。黃思偉表示,這功能既有助增進教師或社工對學生的了解,與其家人交流時至少有話題,同時能發掘學生潛力,幫助校方建立人才庫。
對接坊間系統 方便分析
出於成本考量,校方往往不欲更換現有教學管理系統。為取得更大市場,GRWTH在設計PMI之初,就已思考如何與坊間各類系統對接,而並非純粹「打對台」。舉例來說,學生通常經Google Forms或校內通告系統報名參加課外活動。校方只需從這些系統下載數據,並上傳至PMI系統,便能作進一步統計分析。
成績導向的教育模式固然值得反思,但若校方引進另一套評分系統,會否無意間助長競爭,令課外活動化身為戰場?黃思偉坦言,部分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誤把多元智能視為額外成績表,認為「有多一條數要追」,忽略它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工具,這的確是團隊遇到的一大「副作用」。
黃思偉說,PMI並非學校必需品,其推廣成效相當取決於校長的教學態度。據悉,GRWTH夥伴學校既有頂尖名校,也不乏基層學校。他結合自身經驗直言,一些名校對數碼系統接受度較低,「因為佢乜都唔搞,報名嗰條隊都排到街尾。」一些基層學校的校長明白,其同學成績競爭力較弱,更關注如何幫助他們重拾自信,會較願意引入PMI之類的系統。
採訪、撰文:周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