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匿名新產品Rooms 將資訊重整再組織
當差不多所有匿名產品都在挖掘別人秘密時,現在這類產品又峰迴路轉了,Facebook Josh Miller出品的匿名社交產品Rooms又令人眼前一亮。
簡單描述 Rooms:
這裡的小組被稱為 Room(房間),由用戶 UGC 創建生成,需自訂房間名稱(這非常重要,決定了產生什麼內容),牆紙,描述房間主題(what for),許可權(例如公開於否,或 18 禁),不公開的話應該就是邀請進入;
進入房間後裡面是類似 Instagram 的資訊流,支援圖、文、影片等媒體形態,「Like」功能的按扭可自訂文字和 Icon,可以加評論留言;
說回 ID,每進入一個房間,用戶都可以自訂一個不同的稱號;用戶可以在各個房間之間進進出出;
房間的發現方式,Rooms 專門有一個專門推薦房間,新使用者可以掃描房間二維碼進入房間;另一種方式也很重要,就是用戶可以把某房間或自己創建的房間號即二維碼分享發送給自己認識的人。至於熟人還是陌生人,就好像不大重要了吧。
細看Josh Miller早前對社交類、媒體類產品的看法,你會發現這些看法在 Rooms 上體現得很分明。
他比較喜歡互聯網原始時代,從一個網站跳到另一個網站的對話模式,而現在的移動 App 之間關係偏向封閉,他想要的是可以互相區隔的空間(distinct spaces),需要不同的內容來滿足不同的自己;如果,移動端從 web 跳到 web 就不滿的話,從一個房間跳到另一個房間會不會是個好方式?
既然有很多個自己,那就需要多種表達空間和方式:他覺得假名字(pseudonym)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你本人的特質,之所以在每個房間裡用戶都可以重擬一個名字,因為人又是多面的;而在同一間房中用戶的 ID 並不會像 Secret 那樣隨機生成,之前Josh就說過,ID 要需要重複發生,有 regulars 才有作用;
Room 採用的 Instagram 形式也說明它看重的是內容分享,而非連結關係,要做「WordPress 而非社交網路」。可以看出創建群組的自訂程度很高,這跟他之前在社交媒體方面的思路是不謀而合的,移動和 UGC 是大勢所趨,從 Rooms 的 slogan「creat sth together」就看得出 Josh 對 UGC 的重視。「媒體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下一間超大型媒體公司會是一個類似Twitter的技術平台型公司。」
此外,他覺得匿不匿名本身並不是產品的目標和焦點,而是得跟人們想要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才行,產品的能量場是由設計決定的,匿名社交也可以有積極的使用場景。
很想提一點,Rooms 創建房間的機制跟same的創建頻道有異曲同工之處,看得出它們都想像 Twitter 那樣重新塑造資訊結構。
原文:36Kr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