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Schmidt:我們想開放,他們要審查
除了Facebook,Google(谷歌)是最融入香港人生活的美國上市公司,你很難沒有用過任何一款Google產品。
從2001到2011這十年,Google主席施密特(Eric Schmidt)由兩位創辦人手上接過CEO的棒,領導這家矽谷初創公司,從員工和產品都不多的嬰兒期,逐步成長,到今天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施密特2011年讓出CEO位置,轉換身份擔任執行主席,負責對外事務。在香港的首個公開活動,他接受《信報》專訪,在Google香港辦公室細述一個外資巨無霸跟中國模式打交道的一些想法及經過。
在商業世界,會公然跟政府對着幹的企業不是沒有,香港最近也有,但很多時候,是公開表述居多,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情況可能依舊是束手無策。
Google決定撤出中國的時候,施密特還在CEO的位置上,熟悉Google企業管理的投資者都知道,Google決策機制奉行「三位一體」,事情由兩位創辦人加上施密特一起討論,然後交由最適合一位作決定。
在今天看來,Google當日宣布停止對谷歌中國搜索服務的「過濾審查」,間接導致退出中國市場,許多人至今仍不明白,至少認為上市公司最終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的人,都對此存在疑問。
傳聞當日施密特認為Google需要留在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但兩位創辦人要求停止審查的立場一致,至今天已成定局,中國內地的搜索服務轉至香港。市場對Google退出的真正原因眾說紛紜,倒不如聽聽施密特這位當事人的自白。
從不後悔撤出中國
談到審查的問題,施密特表示,曾在一些場合跟中國領導人會面,Google強烈地希望中國可以開放互聯網及表達政治意見的自由。
「我們希望開放互聯網,他們(中國政府)卻希望審查。中國政府並不同意我們,這是很清楚的。」他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的確格外強烈。施密特補充說:「對於不能就政治直接表達意見,中產已經開始受到壓力和感到氣憤,不知道他們(中國政府)可以繼續這些審查多久。」
被問到是否後悔,「問題是Google能否正常地在中國取得成功?又或者中國政府會否不斷地在我們身上增加不同的限制,來幫助中國本地的其他企業?中國一直從美國企業偷取產品然後再支持中國本地的行業。這是他們在很多不同行業的策略,所以我認為Google可能根本不能取得那麼多的市場份額。」
既然不能做得更好,就沒有後悔的理由。這件事之後,Google業績依舊不錯,長期投資者這幾年的回報甚豐。施密特從CEO位置轉換到執行主席,繼續負責對外事務,深耕政府部門。(節錄)
小米是夥伴不構成威脅
今年內,Android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手機作業系統平台,市佔率佔逾八成,遠遠拋離蘋果的iOS,世上最主流的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大部分是採用Android系統。眾所周知,未來在手機,而手機的未來在Android。
在中國市場,最受歡的新款手機品牌,大部分亦使用了Android系統;然而,中國市場Android手機的最大特色,是沒有安裝Google服務的應用程式;換言之,「向外國學習,然後本地化」的中國模式,似乎又悄然出現。
對此,施密特似乎不太緊張,甚至認為以小米為例的手機品牌,也可以是Google的好拍檔。「我認為小米很了不起,是我們很好的夥伴,包括為我們增加潛在客戶,以及提升了用戶生活質素。」筆者使用Android手機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印象中,使用者長時間支持同一個作業系統,再轉投其他平台的意欲某程度上會降低。
他補充說:「以我所知,小米的產品定價是盡可能地低,他們甚至沒有營銷,而且打算在其他方面賺錢,我覺得這種廉價Android手機的模式很了不起,可以為中國用戶提供更多選擇和價值,亦很具競爭力。」
無可否認,最初Android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迅速冒出來,不要忘記,乘着Android的優勢,Google也在同時間不斷增強其他產品的質素,縱使並非所有Android用戶都能使用Google服務,但至少比他們轉投了蘋果的陣營好一點。
施密特在香港的首個公開活動,除了宣布一項跟中大合作的計劃外,也順道宣傳今年推出的書《The New Digital Age︰Reshaping the Future of People, Nations and Business》。記者看過其中關於健康的部分,是人體、機器和網絡的結合,大意是手機將具有診斷功能、放入循環系統的微型機械人能監察血壓、以晶片監視人體胰島素水平,甚至可以在鼻腔植入感應器探測空氣毒素及感冒徵兆等。
「因為我們可以做到」
由中國市場聊到中國手機,預先「約定」的訪問時間所餘無幾,不能不問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Google那些神秘的產品:Google Glass、無人駕駛車、再生能源,包括其中一項最新的驚喜──向衰老和死亡挑戰的Calico,為什麼Google要花那麼多時間在本業以外?對於這問題,施密特基本上就說一句:「因為我們可以做到。」
採訪:李潤茵、尹思哲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