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億白領值幾錢(高天佑)
作為「搵工」起家的社交網站, LinkedIn之用戶特色比起fb有三大不同。首先,既然大部分用戶是為了搵工(或被獵頭),自然要以真實身份示人,因此LinkedIn自2002年創辦後便奉行「實名制」;相反像fb、Twitter、Instagram,以至中國的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網站或社交工具,近年雖力推實名制,卻舉步維艱,平台上仍充斥「假名」用戶,或不願透露真實身份的用戶,甚至是大量「五毛」和「水軍」。從現金化(monetization)角度看,一個真實用戶,跟一個「唔知有幾真」的用戶,價值當然不一樣。
其次,既然大部分用戶為了搵工或被獵頭,那麼除了真名外,還須填上巨細無遺的相關資料,包括學歷、工作履歷、專業資格和技能,以及最值錢的專業人脈網絡,這些均不是fb、IG等主打「休閒」、「抽水」、「媾女/仔」的社交網站可以媲美。
最後,fb、Twitter、IG、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網站或工具,特色是用戶類別極為廣泛,從幾歲的小朋友,十幾歲的學生哥,以至八十幾歲的退休長者都有,說得好聽是多元化(diversify),但缺點卻是「太濫」。相反,LinkedIn的4.3億用戶,絕大部分是在職場打拚的青壯年人,且以白領、專業人士和行政人員為主。舉例說,若計算所有用戶的總收入或總身家,則LinkedIn的4.3億人未必會遜色於fb的16億人很多。
當然,LinkedIn的用戶庫就像金礦,卻深藏於地底,不容易挖掘。LinkedIn去年收入29.9億美元,僅及fb六分之一,較之用戶規模的差距(四分之一)更大;同時,去年仍虧損1.7億美元,相反fb勁賺37億美元。這在在顯示,LinkedIn的用戶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但論實際變現能力,卻仍遠遠跑輸fb。
人氣流量遜fb 廣告受限
有這種反差,可謂「成也專業,敗也專業」,事關LinkedIn用戶雖然「高大上」,卻通常只會在搵工或跳草裙舞時使用,即使參與討論亦限於專業和「正經」話題。相反,人們在fb和IG卻「乜都貼一餐」,朝早瞓醒講兩句,食飯又打卡,連BB有便便都公告天下,雖略嫌無聊,卻勝在蟻多摟死象,為平台帶來龐大人氣和流量。因此,fb逾九成收入來自廣告,相反LinkedIn大部分收入(近六成)仍來自向企業提供招聘方案,廣告收入比例不足兩成。
早於三四年前,LinkedIn便意識到這種業務模式的局限,於是致力開拓財源,包括仿效fb,為其用戶社群引入更多新聞和討論屬性,藉之提升人氣和流量,最終增加廣告收入。從用戶角度看,這種努力漸見成效,自去年起明顯感到社群上的討論氣氛逐漸升溫,而且大多是關於行業發展、個人提升、職業機會、投資創富等「正經」話題,在眼下「抽水」泛濫的網上世界,可謂難得的「淨土」。
然而,從創造收入角度看,LinkedIn的努力仍然成效有限,未見顯著增加廣告收入,尤其是要跟Google、fb等財雄勢大的廣告平台競爭,更顯得勢單力弱;何況在增加人氣和廣告的同時,還須維持原有的專業和「正經」定位,又要水清又要有魚,實在談何容易。正因如此,LinkedIn今次投靠微軟,亦可謂找棵大樹好遮蔭。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