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互聯網+年代的機會(杜志挺)
內地近年來大力強化互聯網+,互聯網+的英文可以是「Internet+」或是「+Internet」,但意思不同,如果是Internet+, 就是用互聯網為主體,其他商業活動圍繞着互聯網平台進行。例如Alibaba是個互聯網平台,Internet+的概念就是支持並發展這類平台,因為網絡效用的關係,這種平台有很大的流量。
平台價值和流量是指數函數關係,所以使用者享用的平台價值非常高;相對地,競爭對手的流量如果小,特別是新進的對手,他的平台價值就遠不如既有的成熟平台,因此無法與之競爭。以此類推,香港要發展一個電子商貿平台與內地競爭,是沒有可能的,除非這個平台是一種限制性平台,就是一個平台具有先天限制,無法直接由外部移入。
「智慧型都市」就是一種限制性平台,因為每個都市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限制,以致於在一個都市適用的模式,另一個都市可能不適合,而發展一個新平台早期需要投入很多資金來吸引流量,因為早期流量小,平台價值低,很難吸引使用者,所以早期發展都是補貼使用者,以吸引人流。
雲端科技改變工作方式
發展智慧都市也需要用同樣的概念思考,如何讓早期使用者有誘因參與。舉例來說,如果所有香港人使用5G都是完全免費,就會有蜂擁的人開始享用這種極速通訊速度,許許多多的創意就會出來,特別是如果聯結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就有太多可能。比如居家可以裝置許多物聯網設備,像冰箱、馬桶等,這些設備和家庭醫師連線(或透過醫院和醫管局),經記錄、分析健康狀況後,當有需要注意的狀況發生時,家庭醫師就可以主動到訪,所以家庭醫師不再是坐在診所裏等病人上門,而是主動探訪病人,也不需要讓病人在不舒服的身體上,加上更多不舒服的等待時間。
這個免費的5G會激發更多O2O(Online to offline)的創新應用,像是現在流行的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中的Uber、Airbnb、GoGoVan等,在節奏快的大都市,特別適合發展。記得早期香港還有像八達通這種智慧都市產品,可以讓人引以為傲,現在好像想不出什麼領先的應用產品。
+Internet是不同的概念,是Business+Internet,就是企業經營要藉助互聯網向上提升,現在熱門的雲端科技和大數據都是很好的工具。近年藉由高速並可靠的網絡成長,便於分享與合作的雲端科技已經大大改變工作方式,同時也改變了經營方式。例如是微軟Office 365改變了以往銷售模式而以收取月費為主,再配合Onedrive、OneNote等工具,企業工作的方式也跟着被改變,空間限制減低,團隊合作性加強,專業性和協調能力依然重要。
大數據則是另一個熱門話題。企業面對大數據年代,第一是要接受數據是有價值的新觀念,而且這個價值可以高過產品本身。
以台北的Ubike為例,要騎Ubike就要先登記悠遊卡(就像香港的八達通),然後用這個卡到租賃站去刷卡借車,如果沒有車,App可以告訴你,哪個站有車或是什麼時候會有車還回來,在A點借的車也可以在B點還,所以Ubike的平台就存了什麼時候(When)、什麼人(Who)、在什麼地方(Where)借、還車(What)的眾多資料,如果這些資料只被用來作收費參考,就完全沒有大數據時代的思維,這些數據不只可以知道消費行為,還可以用來作都市再造。這樣看來,Ubike的收費標準不該是為了平衡消耗再加利潤,而是為了環保和都市行為分析,所以數據的價值可以完全高於產品本身。
據報載Netflix馬上要進入香港市場,Netflix是非常典型Movie one demand的大數據產業,從將電影串流(Streamline)到消費者端,業者可以完全掌握消費者行為,什麼時候(When)、誰(Who)、喜歡(Like)看什麼電影(What), 更重要的是不喜歡(Dislike)看什麼電影,業者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滿足大眾,甚至小眾需求,或甚至於創造需求,這樣可以完全改變並塑造消費行動。
總之,香港在互聯網+的年代機會是有的,關鍵在於觀念上有沒有跟得上。
更多杜志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