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留痕 全民終身監控 (凌劍豪)
本文作者凌劍豪為《信報》撰寫專欄「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著名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於上星期離世,國際媒體紛紛重讀他對於現代性(Modernity)及社交媒體的著作及訪問,鮑曼在2010年提出,當下科技發展建立「流動的監控」(Liquid Surveillance),形容新科技將生活不同的層面紀錄下來,例如個人瀏覽網站紀錄,信用卡消費模式等,當權者可透過整合不同斷裂的資料,重整並監控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並給予相對應的資訊。他更直言,因為這些科技的出現,傳統政治及制度將會變得無能為力,最後慢慢被其他的管治方式取代。
鮑曼的預言在發表時大抵被視為妙想天開的想法,畢竟曾幾何時不少社會學者預言全球化下國家會消亡,全球治理體制將會成為主流,但去年多場的選舉及公投均表明,保護主義重新成為歐美世界希望走的道路。然而,隨着金融科技(FinTech)的成熟,也許鮑曼提出的新世界,其實離我們不遠。事實上,金融科技如支付系統及網上貨幣的出現,扭曲了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數個元素,足以直接摧毀國家系統。
筆者每年教授政治學初基的時候,必然會問學生一個很有趣但其實甚為基本的問題︰「一張面額20元的香港紙幣為何可以在香港購買20元的貨品?而為何同一張20元紙幣在日本不能購買價值20日圓的產品?」答案在於國家系統在資本主義社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國家透過權力及技術的壟斷,控制着資本主義中最主要的資本生產(Capital Production)及價值。事實上,每一個主權國家及貨幣發行地區最大的共通點,是對於貨幣發行的壟斷,例如所謂的法定貨幣(Fiat Money)本身並沒有內在價值,只是由於政府以法律的方式認定其交易價值,不同於商品貨幣本身有它可兌換的實物。
另一方面,以香港為例,可發行貨幣的銀行只有3間,它們的發行量及準則受金管局及聯繫滙率制度所約束,而控制貨幣的技術如鑄幣廠及防偽特徵等,都由政府掌控。事實上,貨幣主權除了是國內經濟活動的核心,也是國與國之間貿易的必要道具,例如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出現,本來就是將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將美元視為國際貿易的第一結算單位,從而維持全球貿易的穩定。
虛擬貨幣摧毀國家制度
但金融科技的發展,例如比特幣(Bitcoin)的出現,卻令貨幣發行的權力及技術不再由國家所壟斷。這些貨幣的生產既不受政府控制,其運作模式也不依賴政府金融機構甚至實體經濟網絡,生產上既可透過「挖礦」(Mining)如提供相應服務的方式獲得,交易時也可直接支付予收款人。事實上,由於近年單靠個人能力「挖礦」幾無收穫,近年出現集體「挖礦」(Mining Pool),透過分享個人電腦的運算能力,成為共同經濟的一個新嘗試。可以想像的是,假如參與集體「挖礦」的人數夠多,足以涵蓋不同的行業及服務提供者,而他們透過「挖礦」所獲得的比特幣進行交易,理論上可以減少甚至完全放棄對現實貨幣的依賴,甚至取代國家貨幣成為主要交易單位,國家制度便不再是決定資本生產及價值的唯一方式。而當國家制度與資本主義分離,被消失的不會是主導經濟生活的資本主義,而是主導政治生活的國家制度。
交易紀錄「流芳百世」
對於無政府主義者而言,政商分離也就是意味着政府的角色進一步退卻,甚至因為資本生產及交易平台由「大眾」(The Mass)所主導,政府、國家等政治制度慢慢地走進歷史,一個對等的經濟及金融平台由此誕生。而金融科技如區塊鏈(Blockchain)的技術,則直接聯繫服務使用者及服務提供者,透過建立一個個資訊區域塊來完成交易,金融機構及中介機構被共享的電腦運算所取代,最後只會成為「顧問」而非「服務提供者」。以電子書為例,透過區塊鏈技術讀者毋須付款予網上書店及信用卡公司抽取佣金,只要將書本化成一個區塊鏈,然後讓讀者支付相關解鎖費用便可看到書本內容,讓讀者的一分一毫都是落入作者手上,變相也有鼓勵創作的意義。
然而,亦因為整個交易同時涉及數千以至數百萬的更新及驗證,表面上安全程度大大提升,畢竟要修改一項資料意味着要同時修改上百萬,分存在不同個人電腦的微檔案。但從反面的角度出發,這些技術也意味我們的一生將會徹頭徹尾被留底及監控,可以想像的是,由你出生的一刻你的生命軌跡已由一單名為「出生證明」的交易所創造並紀錄,而你今後每一項交易也會在網上有百萬個留底備份。只要有足夠的逆向運算能力,這些科技也將成為行政當局對國民監控的最大利器,從而鞏固國家的權力。更諷刺的是,即使你死後,你的生命每一個「交易」紀錄也會轉到你的下一代這個「交易」而「流芳百世」。這樣的社會是不是我們希望活着的社會?似乎是在考量金融科技帶來的低成本運作好處以外的一個重要反思。
更多凌劍豪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