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創業如何越做越好?
把一間Startup做得好,難,連續做幾間Startup追求梅開二度,更難;情形就好似,要連續中六合彩頭獎。
45歲的林永君是香港連環創業家,1998年創辦電子剪報服務WiseNews,2006年被收購,至今WiseNews一哥地位未被取代。林認為第一次創業成功的實質幫助是更能掌握到營商的節奏,能夠與投資者協調,而且可以累積人脈。
更容易吸引投資者
創業成功使投資者對自己有信心,林說:「你認識的投資者當初没有選擇入股,但他們或對你下一盤生意有興趣。你一話Exit,已經有人問你下一盤生意是什麼。天使投資尤如買馬,投資者是會選擇血統優良的馬匹,有較大的贏面。」
而37歲的宋漢生在十年前創辦網上書櫃aNobii,後來賣盤予HMV,2011年他創辦翻譯服務OneSky,助企業客戶進入不同市場。
aNobii賣盤為他帶來資金,幫助第二盤生意起動,一般人第一次創業都缺乏資金,需苦苦思量去籌錢,但他第二次創業時資金較充裕,因此OneSky至今不需要融資,用股份換取投資者。
兩人亦異口同聲表示,多年打滾之後,累積了跟投資者相處的學問,也是再創業的寶貴資產之一。
嘗到失敗滋味
林永君在WiseNews賣盤後,於北京創辦視頻網站魔廚網,但很快以結業收場,壽命只有一年多,他檢討:「當時年少氣盛,28、9歲是創業的高峰期,30出頭成功退場的話,你便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下一間Startup便要更成功,我自己犯錯,大花金錢聘請頂尖人才,頭大身細,已花掉公司七成預算。」
員工全部從大公司過來,但不適合Startup,林永君解釋,「Startup的團隊需要用很便宜的方法去創造產品,即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但來自大公司的人不懂做MVP。」即使有8百萬港元融資,但員工開支已耗盡這筆錢。
第二次創業失敗後,林永君在2009年再創立數碼點播服務Anyplex,至今累積20多萬客戶,走過十八年的創業路,他自言精力遠遜於年輕時,但仍想再創業。他說:「其實我很佩服Elon Musk,到了45歲,仍然有遠大的想法及精力,這類人很少見。」
具社會使命的Startup
去年底,他成立狗狗民宿Pawsible,定位是寵物的Airbnb,當客戶外遊時,民宿主人代為照顧客戶狗狗,而民宿主人一晚生意後,可以送一晚給被遺棄的狗狗免費入住。Pawsible要尋找懂照料狗狗的家庭,建立用戶與屋主之間的信任需要時間,但當彼此信任建構起來時,關係便會持久。
林永君到人生下半場選擇了較生活化的業務,不再參與短時間內高速擴張的生意模式,離開數碼媒體這個老本行,經營有社會使命的Startup,他相信時勢造英雄,社企現時越開越多,香港也有風投公司投資類似的Startup,即使擴張速度不及一般Startup,但其社會使命能夠吸引用戶,彼此關係亦較鞏固,盈利不一定低。
這種模式是否成功,取決於供應方及客戶是否願意犠牲一點點,供應方因社會使命不去賺盡,客戶亦因此付出較高的價錢,盈利空間由此而生,林永君說:「以前是先賺盡,才捐一些出來。」
目標更遠大
宋漢生說,通常成功退場後,下一次創業便會訂下更遠大的目標,這可以是好事,但又是心理包袱,而且第一次成功創業的經驗,未必應用到下一次創業。
宋漢生對再創業的失敗有另一種解讀,他說:「第二次創業冒更大風險、要有更大的影響力,即使失敗其實亦很合理,如果每個人都追求安穩,就不會有人造火箭。」
他以Elon Musk作例子,當網上新聞內容出版軟件Zip2,及支付工具PayPal成功賣盤後,自然追求更偉大的事情,投入高風險創業,研製火箭圓其航天夢。
休息夠 再進入下半場
許多中年人對現在的事業感厭倦,想在人生下半場轉型,林永君的建議是要中場休息足夠,切忌心急,期間可以發掘新鮮事物,他剛退下Anyplex的行政總裁職位,去年開始慢慢淡出,做好交接工作,趁機休息,經常與太太去台灣旅行散心。
論及現時的事業目標,林永君期望Pawsible成為地區的領導者,兩至三年內能進入日本及東南亞市場。宋漢生希望OneSky可發展全球市場,里程碑就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現在看不到有什麼因素會不達標,未來繼續堅持這個業務。
更重視人才培訓
宋漢生分析第一次及第二次創業的分別,第一次會很專注研發產品,第二次除了產品研發外,也會思考公司發展,例如人才培訓,公司才會有長遠的成長。因為二度創業的目標更遠大,更需要注重公司的建構,不是只擴充人手,否則公司發展便會因快得慢。
他說:「你可以不重視人才培訓及建構公司,只為了鬥快做產品,可以請100個人,但我相信這樣會容易遇到樽頸位,公司到底是否可以承受到100個人同時工作,有效率地運作,而不是面對擁腫及官僚?這些溝通障礙會使公司走下陂。」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機械人時代來臨|輝達與特斯拉引領人形機械人革命 香港如何融入全球競爭?
在國際市場中,科技巨頭輝達(Nvidia)和特斯拉(Tesla)分別以其通用人工智能驅動的高性能技術與高度實用化的工業機械人,為全球機械人工業樹立了標杆。在人型機械人的未來,香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融入這場全球變革,EJ Tech 和你探討這個趨勢吧。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晶片大戰|南韓明年推780億低息貸款支持晶片產業
南韓財政部公布,當局計劃明年推出14萬億韓圜(約780億港元)的低息貸款,以支持其晶片產業。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決策者慎防勝利沖昏頭腦(車品覺)
「熱手效應」(Hot-hand Effect)來自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的研究,他們分析了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球員連續成功投籃的數據,所謂「熱手」更多是觀察者一種認知偏見的現象。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房地產科技|MTR Lab加盟城越拓地產科技
中國專注房地產科技(PropTech)創新的企業聯盟城越UrbanLab昨天宣布,港鐵(00066)全資子公司MTR Lab正式加盟為新成員,雙方將攜手在綠色創新、智慧城市等深度合作。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念力操控|Neuralink新試驗 念力控制機械臂
億萬富豪馬斯克旗下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周二獲准啟動新可行性研究,透過N1植入物及腦機介面,讓志願者以念力控制機械臂。Neuralink發文形容,此舉不僅恢復數碼自由,亦是恢復人身自由重要第一步。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AI工具|美八成年輕領袖 上班採用AI工具
任何流行的辦公室技術往往吸引年輕人搶先使用。生產力應用程式Google Workspace委託哈里斯民意調查機構,訪問美國1005名年齡介乎22至39歲、主要為領導層的全職工作者,以探討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使用情況。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AI耶穌|瑞士教堂辦告解 已跟千人互動
位於瑞士琉森的彼得禮拜堂(Peter's Chapel),今年8月起破天荒在告解室引進實驗性質的藝術裝置Deus in Machina,並於今天(27日)分享專案成果。這位「人工智能(AI)耶穌」以桌面電腦運算,在熒幕呈現數碼臉孔。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