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出健康未來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農曆新年假期,免不了一群人大吃大喝,有人也愛閒坐家中靜看手機或看書。人人都知道吃喝太多傷身,但你又可知,坐得太多也一樣有害健康?年前有雜誌Runner’s World報 道,說長坐的禍害好比吸煙(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文中引述一項對3700多名婦女的調查,說上班時每天坐2小時,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便增加7%,每天坐8小時便增加28%的風險;男士每 天坐着工作6小時,更會增加18%患心臟病致死的風險……
正因如此,身邊注意健康的朋友,近年都自覺要多「郁動」一點,配備智能手環更成為一種時尚。
手環手帶銷量料倍增
智能手環是目前「穿戴式科技」(英文名稱多樣,有Wearable Technology、Wearable Device、 Tech Toy或 Fashion Electronics等)領域最流行的產品。穿戴式科技或裝置,泛指衣物或配件融合了電腦及先進的電子科技,為使用者提供服務。參與其中的,有實力雄厚 的科技企業如Google和Apple,但也有不少不見經傳的初創公司。根據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引述一個市場調查,估計投資界於2015年為研發穿戴式裝置的初創公司,總共投入了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資金。
隨着人口老化,健康議題日益受關注,因此簡單易用的穿戴式產品近年熱火朝天,例如與智能手機配合使用的手錶和眼鏡、獨立使用的手環手帶、黏貼式的 「紋身」、好像藍牙耳機般的附着裝置、智能衣着等百花齊放。它們一般可以觀測穿戴者的活動情況,如消耗的熱量、步行的距離、睡眠的時間及深層睡眠的時數 等。
不少這類穿戴式產品也可量度基本健康指數,如心跳、脈搏、血壓、情緒壓力,數據資料可儲存及上載到電腦。如果配備了GPS(全球定位系統),更有助家人或醫療人員追蹤跟進穿戴者的情況,因此也有家長給孩子佩戴這些裝置,以防他們迷路或走失。
現時最流行的穿戴式智能裝置,首推智能手環,其中如Fitbit賣得火紅,營業額由2014年的近7.5億美元,估計2015年全年會達18億美 元,增幅近一倍半。可是,這些智能手環、智能手帶監測的數據只可用作參考,因為根據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市面上穿戴式裝置的準確度與正規醫療儀器相 比,前者的誤差達到15%至18%。
同時,業界已經在發展具有更大醫療效用的裝置,例如可偵測腦部受損(如腦震盪、腦退化跡象)的頭帶、監察血液中含氧量的黏貼式「紋身」、能夠量度健 康指數還有最近吃藥成效和份量的「數碼藥丸」、不用捱照胃鏡腸鏡之苦的「鏡頭藥丸」……有些產品剛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即將正式面 世。
不過,這些都是「被動式」的監測,即身體出了狀況才後知後覺,有產品卻助人預早發現問題並加以改善。在英國,單是2013和2014年便有近三成半 病例跟工作引致的焦慮和壓力有關,這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公司業績。針對這個問題,有些穿戴式產品聲稱可以「訓練腦袋」:太緊張時會使你鬆弛下來,疲倦時可以 振奮人心。例如哈佛和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便製作了一種附着在額頭側的黏貼,產品會傳遞安全的低頻電波影響腦神經,改善穿戴者的情緒。
與健康醫療相關的穿戴產品只是這個範疇的冰山一角,用於遊戲、通訊更是前途無限。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的調查,這方面的產品銷售到 2018年估計會達1.3億部。同時,千禧一代(millennials,大約指生於八十年代到二千年代早期,即現時30多歲或以下的人)早已視社交網絡 為生活必需品,重視程度比一般大眾高3倍,所以能讓他們隨時上傳生活資訊的功能,是穿戴式裝置成功的關鍵。隨着穿戴式裝置的設計更用者為本、簡單方便兼價 格大眾化,這些產品前途秀麗;同時它們也記錄和滙集了大量數據,亦有利於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發展,以至智慧城市及生活的拓展。
猴年伊始,希望年輕人和我一樣,工作不忘健康之餘,也能從穿戴式科技中找到靈感,改善人類福祉,讓自己的無限創意得以發揮。
參考資料:
· “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 Even for Runners”, 20-07-2013, Selene Yeager, Runners’ World http://www.runnersworld.com/health/sitting-is-the-new-smoking-even-for-runners
- “Wearable technology”,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arable_technology
· “Fitbit Reports $409M Q315 Revenue; Raises Guidance to $1.77 to $1.80B FY15 Revenue”, 02-11-2015, Fitbit press release https://investor.fitbit.com/press/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details/2015/Fitbit-Reports-409M-Q315-Revenue-Raises-Guidance-to-177-to-180B-FY15-Revenue/ · “Temp tech tattoos can monitor your health and location”, 25-11-2015, Mariella Moon, Engadget http://www.engadget.com/2015/11/25/temp-tech-tattoos/
· “Fitness monitoring: gimmick or game-changer for the NHS?”, 28-01-2016, Samuel Gibbs, The Guardian http://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6/jan/28/fitness-monitoring-health-service-data-patients-trackers-fitbit
- “Startups Making A Name For Themselves In The $1 Billion Wearables Market”, 23-09-2015, Unity Stoakes, Forbes http://www.forbes.com/sites/unitystoakes/2015/09/23/wearables-are-revolutionizing-healthcare-not-just-fitness/#3294f26b125a
· “Wearable Technology Future is Ripe for Growth – Most Notably among Millennials, Says PwC US”, 21-10-2014, PwC http://www.pwc.com/us/en/press-releases/2014/wearable-technology-future.html
· “The future will eat itself: diges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wearable tech”, 13-01-2016, Shivvy Jervis, The Guardian http://www.theguardian.com/media-network/2016/jan/13/future-eat-digesting-next-generation-wearable-tech
· “Wearables Ready for Work, Survey Says”, 28-10-2014, Jessica Lipsky EE Times http://www.eetimes.com/document.asp?doc_id=1324407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港建全球AI樞紐 借鑑杭州(湛家揚博士)
中國科技界近期的創新吸引了全球目光。DeepSeek及宇樹科技等初創公司,憑藉突破性的技術及機械人表演,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的科技實力。
- Posted April 3, 2025
- 0
-
本地創科動態|科大交流展介紹創新醫療
在人工智能(AI)浪潮下,醫療行業亦要不斷革新,以趕上急速的發展步伐。香港科技大學昨天舉辦「業界交流日」,以AI、生物科技及醫療科研為主題。
- Posted April 3, 2025
- 0
-
太陽AI模型|阿里太陽AI大模型預報耀斑
阿里(09988)在微信平台提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阿里雲合作,發布全球首個太陽人工智能(AI)模型「金烏」。
- Posted April 3, 2025
- 0
-
腦機介面|腦機介面解碼 助癱者「說話」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與三藩市分校的研究團隊,已成功開發和優化一種創新的腦機介面技術,讓一位因腦幹中風導致癱瘓、失去語言能力長達18年的女性,藉腦波即時合成語音與文字重新「說話」。
- Posted April 3, 2025
- 0
-
AI代理|外國逾半大企業已部署AI代理 英澳佔比領先 IT客服財務部最受惠
美國數碼營運管理平台PagerDuty發布一項國際調查,在美國、英國、澳洲及日本等國家,今年2月底訪問大約1000名IT及企業高管,所有公司年收入至少5億美元。
- Posted April 3, 2025
- 0
-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創業信念(鄧淑明博士)
眾所周知,創業的成功率非常低,能慶祝開業一周年的不足一成,而可以捱過5年的普遍只得3%,而香港更低於1%。
- Posted April 2, 2025
- 0
-
GenAI技術突破到應用變革(黃莹博士)
隨着人工智能(AI)科技迅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成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的核心焦點。
- Posted April 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