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移民創業與香港發展(區玉輝)

By on August 19, 2016

本文作者區玉輝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為《信報》撰寫專欄「商管啟示

黃勁璋 攝

黃勁璋 攝

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數代移民締造了香港的繁榮,造就了擁抱香港價值的中產階層,這「獅子山下」的故事耳熟能詳,甚至有如明日黃花般的過氣感慨。

五六十年代的移民,辛勤工作又或不懈創業時,以港英殖民地作庇護港,多少帶着「歷難」的心態。到香港經濟起飛,八十年代來港的新移民,藉着中國改革開放,設立加工廠,開拓內地新市場。從上海來的工業家積極拓展,其他本來無技能的移民則成為新冒起的創業家,開設中小企,繼而擴大。

環觀各國,移民一般會較本地的土生土長國民更傾向於自僱及創業。香港目前的繁榮是由從前的移民所創造,那未來的香港,又有多少會由現在的移民所創造?

近年香港積極引入高技術人才,又讓外國學生畢業後留港一年工作,推出嶄新計劃吸引移民和海外的港人二代回港,這些措施及政策,目的是建立多元化人才庫,補充年輕的專業勞動力,為現有的企業及經濟注入新動力。

這些措施能為成熟的經濟帶來裨益,就像替老化的機器換上新零件,加上潤滑油,讓運作速度提升, 又減少了次品一樣。一桶油雖然令機器漂亮了及便宜了,還會有點市場,但它難免會持續萎縮。

吸納新血推動經濟

成熟企業的創新,常常說的升級轉型,可以是自身企業的改變,用海外移居的專才補足本地教育及訓練的人才需求,促進企業的研究開發,新產品開拓及分拆子公司。比較成熟的經濟體,如日本及歐洲多國的大企業,往往會投放大量資源,並精於此道,這些企業創新及內部創業模式,正是本地企業轉型時的短板,這固然是管理層上體制的問題,但本港移民必能在此做出主動的影響。

移民往往較難進入本地的勞動市場,由於語言障礙、學歷及工作經驗等不易獲認可,自僱便成為他們改善生活的較佳途徑。

再者,人們所以選擇移民,亦是因為嚮往外國的生活或機會,他們自身的適應、面對風險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亦可能較強。由發展中地區移居至已發展國家(除非是家庭團聚類別移民),通常會有較高學歷及能力,這種種因素都促使移民傾向創業,並具備成功的能力。以色列能成為新創企業之國,多少拜俄羅斯前身的蘇聯垮台,大批猶太裔科學家移民所賜。矽谷的起飛——Silicon Valley is made by IC,IC指的可以為Integrated circuit(集成電路),亦可解釋作Indians/Chinese,當時的印度及中國留學生進入當地公司做工程師,當中不少人累積經驗及人脈後,開創不少令人矚目的高科技新創企業。其中一些獲得成功的華人高科技移民創業家及投資者,後來更擁着資金開創了台灣及後來中國大陸的高科技工業。

隨着全球化及科技的普及,這故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移民作為新創業家,具備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並可作全球開拓。顛覆性的產品通常是由新而小的企業帶來,而不是現成企業,這些顛覆性企業一旦成功,隨之而來的是新職位及伴隨的其他工業。因此,很多政府都會推出計劃吸引心儀的移民。香港發展高科技及多元化經濟,吸引新移民顯得極為重要,政府近年亦變得較為積極。作為前瞻,筆者不妨提出一些方向供讀者進一步思考。

融合隔閡阻礙共融

據兩位新加坡學者Zhou and Lui 在2015年所提出的框架,移民創業與移民的融合及歷史,與當代海外華人社區是有關連的【圖】,他們研究比較了新加坡及美國新一代中國移民,發現華人的歷史及融合情況令前者的移民更積極創業;但香港目前的狀況和以前不同了,經濟發展後有一套本土的價值觀,移民亦不同了,此前來港的移民知道香港是一個殖民地,用借來的地方生活,不會追問社會責任太多,亦不介意不能參與社區及政治。現今的移民,特別是內地的移民來自一個強大的國家,有本身的一套身份認同,搞不好可以出現衝突,消極的則會影響移民的共融。畢竟,從多個報道及研究中,我們發現內地移民到香港後都會感到難以融入主流社會而產生隔閡感。

Immigrant 19aug

面對其他城市的競爭,如何吸引人才已經不再是經濟角度的思考,深圳就是一個很包容的城市。現在是我們檢討移民如何融合的時候了。

更多區玉輝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