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科研商品化迎工業4.0 港府宜提供稅惠配合

By on June 9, 2017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科技近年進步神速,稍為放鬆發展力度,就被對手趕上。(路透社資料圖片)

科技近年進步神速,稍為放鬆發展力度,就被對手趕上。(路透社資料圖片)

上世紀爆發的工業革命改寫了人類歷史,從蒸汽機到電力,再發展至今時今日的互聯網世界,未來將邁進「工業4.0」年代,新趨勢包括自動駕駛、3D打印、機械人及全新物料的使用。各國紛紛推出措施,加快新科技轉型,促進經濟增長。《信報》StartupBeat請來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與各位分享各地新工業革命的經驗,讓大家及早把握先機。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莫乃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

尹:近年港府不斷提及工業4.0,那到底是什麼意思?

莫:這要從世界經歷的4次工業革命說起,我手上有一本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書,作者是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

書裏闡述的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是指蒸汽機和電力相繼出現,令人類可進行大規模生產,提升整體生產力。過去20年,我們親身經歷第三次革命,如半導體電子產品推陳出新,以及互聯網的急速發展,正改變人類生活模式。

目前世界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或稱工業4.0,互聯網的影響力更廣泛,人們着重大數據分析,以新科技顛覆舊有的生產工序。以3D打印為例,暫時仍是大眾的消閒玩意,但它亦適用於醫療範疇;未來的人造心臟,將是由3D打印而來。

德國派員矽谷取經

尹:翻查資料,工業4.0一字,最先由德國在2011年提出,該國倡議以高科技提升生產能力。你可否分享當地的經驗?

莫:德國提倡工業4.0的原因,是眼見自己落後競爭對手,深感改革的迫切性。德國以生產汽車聞名於世,但近年受眾多勁敵威脅,例如美國電動車生產商Tesla。當地出產的機械組件,例如鋼材及摩打較優勝,但今日已是物聯網時代,消費者想要的不只是汽車,而是一部可行走的電腦,讓消費者可隨時隨地跟車內的電腦系統溝通。德國車廠欠缺的,正是處理數據及資訊的能力。

德國車廠領悟自己不足之處後,便派了幾十名工程師前往美國矽谷取經,並長駐當地企業工作。他們回到德國後即傳播學到的科技知識,促進德國汽車業的發展。

本港勝在數據流通

尹:德國需要轉型,工業4.0正是有關概念。話說回頭,不少上市的工業企業總部設於香港,但生產地卻在別處。回顧過去的七十年代,本地工業經歷輝煌時期,奠下深厚根基。透過推動工業4.0,能否令本地工業復興?

莫:除了工業4.0,港府經常提及「再工業化」。有人卻對此有誤解,以為是要把生產工序從內地搬回香港。實情是當企業要製造無人機,以至物聯網產品時,深圳已有完善的產業鏈,包辦設計、模具、生產等工序,香港難以媲美。

物聯網產品的背後,有繁多的用戶數據,需要有管理中心,而這方面的工作絕不會交由內地企業負責。由於中國有防火牆阻隔,香港的優勢在於處理數據,這正是在整個生產業擔當的角色。

政府帶頭採購港貨

尹:我想帶出一個問題,香港的科研人才發明了不少新技術,卻無法將之商品化。例如Google Glass內置的微型顯示器,正是出自科大教授之手,可惜技術被台灣企業收購。本地推行再工業化,是否有助解決這問題?

莫:香港科研無法成為普及商品,在於本地工業家寧願投資房地產,對新科技失去遠見及熱情。雖然港府近兩年增撥資源,資助大學的科研項目,但在商品化方面沒下過什麼工夫。

港府不妨提供稅務優惠,鼓勵工業家把科研成果進一步轉化為商品。此外,當局亦要配合政策,帶頭使用港產科技產品,為市場創造需求。不應以產品面世時間尚短,欠缺市場經驗等作為拒用的理由。

我們同時要思考,如何把港產科研國際化。鄰近的深圳政府已在美國矽谷設立辦事處,協助當地初創公司走出去,尋找合作夥伴及融資。反觀港府竟鼓勵港人北上大灣區發展,難道日後香港初創去矽谷發展時,要找深圳政府幫忙?這是毫無道理的!香港本身要做好國際化的工作。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尹思哲(左)及莫乃光認為,香港應該做好國際化,捕捉工業4.0先機。

尹思哲(左)及莫乃光認為,香港應該做好國際化,捕捉工業4.0先機。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