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社交網影響不可忽視(梁志成)

By on December 30, 2014
由西方及至中東國家,或甚至是我們的彼岸台灣,在每次大型社會運動期間,由於它的實時性、公開性、國際社會關注性與訊息密集性,Twitter往往成為了箇中推波助瀾的核心社交網絡平台。

由西方及至中東國家,或甚至是我們的彼岸台灣,在每次大型社會運動期間,由於它的實時性、公開性、國際社會關注性與訊息密集性,Twitter往往成為了箇中推波助瀾的核心社交網絡平台。

本文作者梁志成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為《信報》撰寫專欄「經管錦言

今年的香港,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個大時代,不管你取態如何,喜歡與不喜歡都好,在這個城市,社交網絡界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已經踏入了一個引爆點階段,沒有人可以忽視。

慣性收視,一台獨大,是香港特色,同時,也是不同界別媒體的生態,可能是,香港人實在太忙,在媒體平台的選擇上,一邊有所不滿,卻一邊繼續偏食。在香港,要數社交網絡平台,Facebook依然是主流,即使是近年愈來愈人氣的Instagram,其實也是Facebook旗下分支。

但要注意的是,Facebook對其他社交網絡的「排他性」也愈來愈強,其內容曝光率的運算模式,亦集中令更多願意付費的廣告商受惠。在香港,其餘的外國選擇,譬如像Twitter、Vine、Pinterest或剛剛登陸香港的YELP,始終還是停留在小眾階段。至於專業平台LinkedIn,在香港亦似有起動迹象,但由於走高檔媒體路線,大部分廣告商依然卻步,用戶使用行為亦偏向被動,某程度仍屬另類小眾。說到龐大的中國社交網絡平台,由於用戶未能暢所欲言,加上緊張的政治氣氛籠罩下,亦間接令一度廣受歡迎的微博,逐漸在香港市場式微。

平台逐漸收窄,但言論仍百花齊放,Facebook逐漸成為自媒體,或者是網絡原生媒體挑戰傳統媒體的主力平台,主流新聞媒體即使如TVB,亦多次因報道被指摘有所偏頗,繼而遭網媒及普羅網民猛烈批評,新聞客觀中立性備受質疑。這個時代,由於人人24小時「在線」,人人一部智能手機就隨時當記者,在社交網絡資訊爆棚的情況下,表面上,新聞透明度似乎增加,但同一時間,同一事件,卻隨時可以衍生出不同立場者的多個不同詮釋,良莠不齊在所難免,作為新聞讀者,頭腦需要更加冷靜。

以下是筆者列舉了過去一年,個人認為在較具代表性的社交網絡大事件,不知道,當中又有那一件又曾經與你擦身而過?

一)香港社交網絡用戶,重新認識Twitter

由西方及至中東國家,或甚至是我們的彼岸台灣,在每次大型社會運動期間,由於它的實時性、公開性、國際社會關注性與訊息密集性,Twitter往往成為了箇中推波助瀾的核心社交網絡平台。本來,Twitter在香港,因訊息內容是英語為主,以至向來只是一小撮居港外國人,或者是較西化的本地人的小眾社交網絡。可是,今年於9月至12月期間的「雨傘運動」,尤其是在事件爆發的初期,Twitter卻罕有地擔綱着一個重要的角色。

第一,在召集群眾,以及實時在告急期間互通消息方面,Twitter頓然成為了一個廣播及指揮平台,訊息混亂下,但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第二,由於不少國際新聞網絡,都會透過Twitter的實時內容,作為第一手新聞的參考,不少運動群眾亦明白到,可藉此而提高國際社會就該事件作出關注,於是便紛紛將運動有關的圖片或文字,實時地於Twitter海量發放和轉發。我的個人賬號內容,並先後被不同國際新聞網絡的記者包括CNN轉發。

二)社會運動,現場與社交網絡同步發生

由於社交網絡的實時性質,加上大量用戶自發性地上載即時內容,雨傘運動期間,社交網絡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傳統媒體,又或者可以說,即使是傳統媒體,也要依靠社交網絡平台,作為推動其網絡頻道最新內容的瀏覽量推動引擎。讀者則一邊透過社交網絡追蹤事件,同時也於現場見證實況,虛擬與現實,同步雙軌進行。

三)網絡媒體,更趨社交媒體化

無論是由傳統轉戰網絡的媒體出版,或者是在網絡原生的新媒體,社交網絡都扮演着一個更重要角色,是網絡瀏覽量的催化劑,是網絡生態重要一環。不少傳統媒體的網站,為了與讀者進行互動,亦為了吸引人流,因而同時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在英語為主流的國家,還要有Twitter,如果社交網絡平台經營有道,更隨時有機會成為媒體廣告收入的分支,或者是為廣告客戶提供附加價值,在集團經營的社交網絡上,一手包辦內容創造、傳播、宣傳等。

最近登場的HKTV,由於本身具備了社交網絡的話題性,甫一登場,已經成為了觀眾每天在Facebook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就連最近與麥當勞合作的植入廣告,也成為了大家在Facebook的討論熱點,可想而知,即使是賣廣告,這個年頭,也需要創造成社交網絡話題。

四)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繼續上路探索

的確是曇花一現,可是,「主場新聞」依賴博客提供內容的獨特經營模式(雖然是借鏡自Huffington Post),其實某程度已影響了不少新聞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一段日子,「主場新聞」的網絡內容,是不少朋友在Facebook分享的主要新聞之一,隨時超越主流媒體。突然結業前,該網站亦開始受各大廣告客戶的垂青,本來前景開始向好。有趣的是,「主場新聞」本身的Facebook粉絲頁經營得不俗,即使停止內容更新,依然坐擁超過27萬的粉絲,是個獨特的媒體現象。踏入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依然繼續探索其生存空間,以及廣告及商業模式上的突破。

「香港獨立媒體網」、「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熱血時報」等,雖然離主流仍有距離,但由於其內容的社交話題性,以及平台管理人懂得運用Facebook粉絲頁構成其媒體生態一環,因此仍具備一定影響力。另一方面,也不要以為只有支持社會運動的網媒才有市場,「港人講地」及「幫港出聲」等維穩派,其實亦有一定的支持者,聲音不容忽視。

五)Facebook粉絲頁,也可成為獨立媒體

為了保持一定的社交網絡影響力,這個年頭,上述的網絡原生媒體或傳統媒體網絡版,同時也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但另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有些網媒基本上是可以完全沒有網站,亦毋須透過社交網絡帶動站外瀏覽量,Facebook粉絲頁是純粹如媒體般獨立運作。當中的表表者,可能就是明明是主打周刊實體書,卻聰明地透過Facebook粉絲頁聚集粉絲,擔綱實體書推廣的《100毛》,這個獨特的生態模式,在未來的日子,實在值得其他傳媒或營銷人士探討,到底凝聚社群重要?還是帶動網絡瀏覽量重要?經營模式亦有什麼不同?當中,又能否孕育出另一種商業模式?

2014社交網絡大事回顧及展望.上

更多梁志成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