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架空 地面 地底資訊(梁守肫)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智慧城市」這名詞,近日在科技界內成為熱門話題,不足為奇。這個項目亦與土地或地理資訊大有關聯,若是沒有足夠的地理資訊,一切建設發展都很難有效施展,「智慧」更無從說起。
最近的《財政預算案》,提及「智慧城市」之時,也有把「地理資訊系統」說得清楚,是要「研究連結和整合香港的空間數據,包括架空、地面和地底的設施位置和相關資料」。這是一句很好的概括性表述,可以理解為除了太空的資訊數據外,地球表面的一切都應該研究和整合。這樣的一個大題目,不是短短的文章可以討論清楚,而這遠大目標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萬事總有開始,不妨循着上文引述的《財政預算案》所言,一一討論。
就先說「架空」的資料數據,最顯而易見是架空的天橋索道和電纜等,當然亦應該包括一切高空建築及懸掛物、棚架吊臂等。這些事物當然多而複雜,現成的紀錄和檔案未必收集齊全, 但這始終是可見的實物,若有資源和時間,自可制定工序,逐步測量和搜集。
但是有一些高空數據並非實物形式,雖觸摸不到,卻不容遺漏。這方面包括航空交通管制的數據、無線電波覆蓋的情況、高壓電線的安全距離等等。若把這一切事物形象化來描寫,相當於空中蘊藏有大小不同的立體幾何模型,如圓形、錐形、圓桶形、斜坡形等等,甚且互相交疊,構成縱橫交錯的立體圖形。這都是「架空」的資訊,要搜集和整理,並非易事。
至於「地面」的資訊,當然較「架空」更多和更複雜。一切街道樓房、山水樹木,資料都要收納和整合當然不在話下。同樣地,也有好些不能眼見的事物,都不能忽略,包括樓房街道的名字、交通方向、人為各種規劃的界線等。還有地面上的天然水道系統,最易見的是溪澗和湖泊。香港面積小,沒有大型的河道和湖泊,有者只可說是溪澗和水池等,這些水文物體必有連貫性,從高山流向大海,中間雖有不同形體,但總沒有中斷地形成一個水道系統。正因為中途的轉變,有些水流緩慢而覆蓋面積廣闊,形成濕地或沼澤,在地圖上顯示不到;又或有部分溪流潛入地底,隔些距離才再露面。如此情況,地圖上便顯示不到整體的水道系統。這樣的水道斷續資料,亦是「地面」資訊的一個缺陷。作為「智慧城市」一項數據資料,目前的政府地圖似應加以改善。試想現在政府批准新界村屋發展時,所訂條件是包括化糞池建設一般要距離天然水道30米以外,是則天然水道系統資料不全,又怎能執行這要求?
所以,「地面」的資訊,並不是把一切眼見的東西測量繪圖便大功告成。許多非顯露的資料、人為的名稱定界等,都必須收集齊全,才可打造成一個「智慧城市」。上述一切,只靠科學技術、測量的努力還可應付。但「地面」上更有一類很重要的事物要收集編制,偏偏不能在「地面」上隨處可見,亦不能單靠測量之力所能達致,必須有法律的支持才可成事,這就是土地界線的問題。以本港現今情況,這地界問題是本欄屢次討論的項目,但因此事非常重要,又未見進展。如今既然「智慧城市」成為近日熱門話題,地界問題便不能不再提出加以討論。篇幅所限,另文再續。
更多梁守肫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