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荒累全球車企 今年料少收8580億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台灣鴻海與美國電動車商Fisker簽署框架協議,合作製造電動車。(Fisker網上圖片)

晶片短缺衝擊下,今年全球汽車產量將減少390萬輛。(Fisker網上圖片)
全球多間大型車廠的晶片供應告急,紛紛把今年產量目標調低甚至要停產一段時間。顧問公司AlixPartners估計,全球汽車行業今年將損失1100億美元(約8580億港元)收入,較1月底預測的610億美元多80%。該公司汽車行業全球主管韋克菲爾德指出,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廠房早前失火及供應鏈問題,都帶來重大影響。
鴻海夥Fisker造電動車
AlixPartners預測,晶片短缺衝擊下,今年全球汽車產量將減少390萬輛,多於1月底預測的220萬輛,相當於今年全球8460萬輛汽車產量4.6%,相信情況於第二季最惡劣,要到第四季才有望好轉。
晶片短缺未有令電動車投資熱潮降溫,台灣鴻海周四與美國電動車商Fisker簽署框架協議,合作製造電動車,目標2023年第四季在美國量產,年產量約25萬輛,首款電動車定價低於3萬美元。Fisker周五股價曾飆18%,中段漲幅縮至4%。
另外,南韓現代及旗下起亞汽車計劃2025年前在美國投資74億美元(約577億港元),擴大廠房規模至生產電動車,並於明年在美國推出首款美國生產的電動車。現代亦會參與美國氫氣能源及氫氣電池車開發,投資於自動駕駛技術,包括空中的士運送服務。

全球多間大型車廠的晶片供應告急。(Freepik網上圖片)

南韓現代及旗下起亞汽車,計劃2025年前在美國投資74億美元(約577億港元),擴大廠房規模至生產電動車。(路透資料圖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