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情境商務將興起(杜志挺)

By on July 12, 2016

本文作者杜志挺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商管啟示」

九十年代末電子商務(e-commerce)快速興起,刺激了大量的通訊基建的投資,特別是3G網絡的基礎建設。這個投入在2001年提供了行動商務(mobile commerce)一個絕佳的發展平台,可惜的是電子商務泡沫的破滅,讓日本之外的其他國家非常辛苦地走進3G世代,同時也延遲了行動商務的發展,因此到了2000年的3月29日,才有Samsung、Sprint和Qualcomm第一次成功地在北美,用CDMA3G技術傳送語音,此時的行動商務,是以企業為主角,思考企業如何應用行動裝置接觸消費者,或支援供應鏈中的合作企業。

高樓林立阻擋GPS訊號

這時智慧手機還不普遍,IDC曾在2001年預測,2004年行動裝置在歐洲可達到300億美元規模,其實沒有達到,真正拯救3G世代,帶領企業和消費者進入行動商務世代,是2007年iPhone帶來的風潮。

進入了行動商務世代後,企業開始思考:如果行動商務可以提供移動中的便利,那麼當使得到達特定地點時,企業就可以提供與該地點相關的服務,於是Location-based commerce(L-commerce)就變成一個吸引人的新議題,此時與L-Commerce應用最常同時被提及的,是如何與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聯結,因為透過L-Commerce和CRM,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喜歡什麼東西。

例如在早上等公車上班時,可以傳送一個星巴克折價卷到你手機(因為知道你喜歡喝星巴克的咖啡),如果你用這折價卷在旁邊的星巴克(知道你旁邊有家星巴克)買杯拿鐵(知道你喜歡早上喝拿鐵),可以免費升等成超大杯(只有現在和這家星巴克可以適用)。

和電子商務相比,L-commerce更在乎移動性和精確定位,因此,原來用於軍事用途的GPS,就成了最廣泛採用的定位系統。

GPS主要靠衞星定位,到了2015年,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SPS)GPS的水平面定位,精確度可以到3.5米,可惜在香港應用有困難。在我2003年有篇文章討論L-Commerce時,提及香港有6882棟超高樓(high-rise buildings),當時第二多的紐約只有5019棟。到了今天,這個數字達到7872棟,其中有1294棟高於100米。高樓林立阻擋了GPS訊號,更不利於大樓內的商業活動定位,所幸近年來室內定位技術(如Apple的iBeacon)已大有進步。

情境商務加入情境因素

隨着雲端、大數據和智慧手機的進步,現在的電子商務又更進一步到了情境商務(context-base commerce)。情境商務加入了情境的因素,即消費者剛經歷或正經歷的情境,例如塞車、看完電影等,都會被考慮進去.因為現在訊息的收集和流動快速,讓我們除了從CRM知道了一些靜態資訊(像是什麼人喜歡什麼東西等),從智慧手機知道位置資訊,現在我們還可以知道這個人來這地方的目的,和什麼人一起來,跟朋友表達了什麼意見等等動態資訊,甚至可能還有當事人都不知道的資訊,新一波的情境商務又將是精采可期。

至於情境商務中誰是最大獲利者呢?又有誰該為新的應用付費?我舉個例子幫大家了解一下:上個周末我開車到港大的同事家拜訪,在新界,我們開車習慣了寬敞的直路,開車進港島,對外來者在狹窄複雜的巷弄裏穿梭是件辛苦的事,用Google Map來帶路,顯然是個必要選擇,但是在港島開車,GPS隨時失去訊號,到了重要路口,GPS沒了訊號,Google Map不能用,車子又不能停下來到旁邊的小店問路,對於不熟路的駕駛兜冤枉路是免不了。

GPS沒訊號在港島或一些大城市是司空見慣的事,為什麼?因為大樓林立訊號被擋住,就產生了許多死角,如果想改善就得投資基建,誰付錢?現在Google Map不收費,訊號沒了,兜冤枉路,使用者沒對象可以抱怨,但如果Google Map(或叫計程車的Apps)開始收錢,消費者就可以抱怨.於是Apps為了想要有高品質服務就得付錢給基礎設備的服務商,所以消費者會付錢給Apps,然後Apps付錢給基礎設備的服務商,Apps愈來愈難經營,基礎設備的服務商反而成了贏家了。

更多杜志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