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讀成功學的書
本文作者李開復為創新工場董事長&CEO,曾是Google、微軟、蘋果副總裁,原文刊登於作者的Facebook 專頁,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我的讀書建議:每年讀100本書」。
(我前一陣在一個讀書會時的簡短分享)
我建議在座的每一位,一年能夠讀一百本書。可能你們馬上會問,開復你有做到了嗎?其實我沒有,但我人生中有三個階段曾經做到,當我今天回顧我的人生,我覺得最快樂、成長最多、得到最多養分的就是那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我大概五歲到十一歲的時候,那段時間我父親買了各種各樣的書,讓我在家裡閱讀。每當我得了什麼好成績,父母親會給我獎勵,他們會跟我說,你要什麼玩具,我們可以當作獎勵給你,但是書不算獎勵,書你想買多少,隨時跟我們說我們就給你買,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把書當作一種無限索取的禮物,貪婪地索取。也是那段時間,我對很多中國歷代的典籍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在那差不多六年的時間裡,我每年都能讀到一百本書。
然後我去了美國留學,就中斷了一段時間,直到我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在那時我算被逼著讀書,因為在哥倫比亞大學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基本一年就逼你讀一百本書,大部分是西方的哲學、文學類書籍,說實在的,那段閱讀時光不是特別享受,你可以想像,一個英語不是母語的人,到了美國,要讀這麼厚的一本書,每週要讀兩三本,壓力非常大。但是多年之後,當我回憶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那段時光,不論是我讀的柏拉圖,或者是Locke、Hobbs幾位英國哲學家的理論,還是莎士比亞,都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其實人性的一切,在莎士比亞的書裡都可以找到,很多東方的智慧在西方的書裡也一樣可以找到,我甚至會說,作為一個理工宅男,為什麼到今天能夠出六本書,有些還比較暢銷,很大的理由也是因為當時在哥倫比亞,逼著我每年讀了一百本書。
當然好景不長,四年大學畢業以後,我又回到我理工男的生活,直到兩年前生病。生了病在家很多事是不太適合做的,所以我選擇讀了很多書,有心靈方面的書,還有東方文化、歷史方面都讀了很多,感覺非常有收獲,所以我覺得一個人一年如果能讀一百本書,這是一種享受,是一個汲取養分的過程,是一種最好的成長。
關於讀書,我想給大家六個建議,三做三不做,非常簡單的建議,應該適合每個人。
第一個建議,多讀不同意見的書。
我覺得在東方長大的小朋友們常常被灌輸一種思想,認為書上寫的就是對的,讀了書要把它背下來。我覺得這樣並不好,其實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多面,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意見。我建議大家不要把書當聖經,多去讀一些不同觀點的書,而不是只讀那些你認為是你同意的,符合你觀點的書,嘗試讀一些跟你的觀點有沖突的書。如果你能多方面來看待同一件事情,也可以培養批判式思維。另一方面,就算你堅持你原來的想法,你也可以瞭解別人是怎麼想的,當你和對方辯論或者持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也許可以用到。
第二個建議,多讀歷史。
走了這麼長的路,看了這麼多的事情,讀了這麼多的書,我發現歷史總是在重復,人類還是不斷在犯過去犯過的錯誤。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多讀歷史的話,也許我們可以多瞭解人性、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第三個建議,是要中西融會貫通。
雖然中國古老的思想、文學都非常精湛,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的那幾百本書,我覺得對我還是有非常深刻的啟發。所以有時間的話,我覺得還是平衡一下,讀一些東方的書,也讀一些你想讀的西方的書,比如英美哲學家的書、莎士比亞的書等等,東西方的思想能夠平衡吸取。
第四個建議,不要讀翻譯劣質的書。
當你讀西方的書時盡量讀原文書,因為翻譯的過程會流失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英文好的同學,可以讀原文書;英文不錯的同學,可以先把英文學好,然後讀原文書;實在不想學英文的同學們,那讀中文書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找好的翻譯來源。我發現比如《喬布斯傳》,我看了兩個中文版,翻譯水準差異是巨大的。
第五個建議,少讀純理論的書。
有些純理論的書,不是在過去實例的驗證之下寫成的,所以我會更建議大家去讀那些有真實的事例穿插的書,而不是純理論化的一本書。
最後一個建議,少讀成功學的書。
每次走到書店看到我的書被放到成功學,我就想低著頭走過去,因為,我覺得大部分成功學的書,其實都是一些沒有實幹過的人,把一些理論攢起來,讓你認為自己看完也可以成功的書,而且它教導的可能是“你只要模仿誰誰誰就可以成功”。但是實際上每一個人是不同的,每一個人成功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而且那些寫成功學的書的人,他們自己成功了嗎?他們自己有經驗嗎?他們分享的是攢來的經驗還是自己的經歷總結呢?所以我建議少讀成功學的書。但是如果你很想學習一些成功的典範,那麼我會推薦多看自傳。看自傳的時候,也要看作者本人自己寫的自傳,而不是授權別人寫的,因為別人寫的也是攢出來的。最後,即使看作者本人的自傳,也不要盲目地去學習對方的一切,因為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學習那些適合你的。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