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失敗轉化為成功(Julian Birkinshaw)
本文作者為倫敦商學院策略及創業學教授Julian Birkinshaw
面對失敗通常有兩種做法。前英國首相Winston Churchill曾說:「成功是從一個失敗到另一個失敗的過程中,不失一點的熱情。」很多美國矽谷的創業家,也是抱著這種樂觀態度面對前境。即使創業失敗,他們仍樂見相關經歷為一種榮譽勳章。
著名鄉謠歌手Johnny Cash的一句話,則總結了另一種做法:「你奠基於失敗上,以它作為踏腳石。把過去的門關上,不要停留。不要讓過去消耗你的任何能量、任何時間或任何空間。」這是很多大企業面對失敗的手法:保密、無視,並希望它會消失。
大部分企業或多或少也要面對失敗。作為領袖,大家均知道正視及接納失敗的重要。但在明白箇中道理的同時,卻往往不知如何實踐。舊習難改,很多上司都堅持在計劃或產品失敗後追究原因,並嚴厲要求員工汲取教訓,不容再犯。《黑盒思維》作者Matthew Syed曾提出「對錯誤污名化」的概念,指出要承認失敗是不容易的事。既然錯誤會招致懲罰和不滿,又有誰會樂於承認?
可是,如果你試圖隱瞞自己的失敗,繼續麻木地嘗試追求「成功」,最後你更有可能面臨一個巨大的失敗。有些公司以零容忍政策面對失敗,他們的員工會因犯錯而被解僱,其他員工只知道同樣事情不能再發生,但失敗的原因卻無跡可尋。這種做法會令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不管對錯,員工都只會循規蹈矩,不敢作新嘗試。在現時高速發展的商業社會裡,這是不管用的。
那麼有甚麼辦法,能讓你的企業在敢於創新的環境下,仍獲得最大的生存機會?
我們建議你利用資產負債表,以衡量每一項計劃的失敗回報率。當中的「資產」可包括:你從中可了解到客戶有甚麼需求和偏好、你是否需要改變原來的假設、你對未來趨勢的見解,以及你在團隊上的工作表現。另一邊的「負債」則是計劃的成本,指的不僅是金錢,更包括一些無形的成本,如公司聲譽或士氣。說到尾,最重要當然是──這項計劃對業務帶來甚麼重大啟示?
實驗是測試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一步。在設計實驗時,你要緊記以下4個步驟,以減低風險:
- 作出明確假設: 一個好的實驗,必須做到無論結果成功與否,也應有所得着。與其說計劃失敗,倒不如說是假設不成立。
- 限制實驗範圍:在IT世界中,「沙盒」技術是一種安全機制,讓新的程式在指定的區域運作。同樣的概念也可應用在商業上,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實驗,確保新計劃能與原有的運作並存。
- 原點出發:在實驗的初期,你會希望一切都能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然後在當中發掘計劃的可行性。因此,你可以先在自己所屬的部門或公司內試驗,或邀請試驗者義務提供協助。你絕對不會想計劃在未正式走上軌道前,已公開接受正式的評鑑。
- 重複嘗試:我們是無法一步登天的,所以我們要重複嘗試,以及明白持續進步的重要。發明家James Dyson在雙氣旋無袋式吸塵機成功前,就設計了超過5,000個樣板。當然,希望你毋須嘗試這麼多次。
最後,我們需要心態上的改變。在2016年6月進行的一項調查,共訪問了逾百名人力資源總監,了解他們公司對失敗的取態。調查提供了五個選擇,包括:「A – 失敗的員工會即時被解僱」、「B – 我們不會提及失敗,因為感到羞恥」、「C – 輕微的失敗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會共同承擔」、「D – 失敗某程度上是共同承擔,但始終有人要負責」,以及「E – 失敗是共同承擔的,甚至是值得慶賀」。當中只有3%的人力資源總監表示,他們公司的取態是E。
真正值得模仿的態度是Tom Watson,他在IBM的全盛期1960年至1970年期間擔任行政總裁。當年,某位頂尖推銷員在一項計劃中令公司損失500萬美元。Tom Watson不單沒有解僱他,當他被問到為何不解僱那位員工時,他更反問:「解僱理由是什麼?我只是為員工付了500萬美元的學費罷了。」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