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靠大數據(算者)
算者特別不喜歡那些什麼排名的報告,更鄙視一些粗製濫造的指數。前一陣子看到那些全球創新或者競爭排名,如果你有機會問一下知道內情的分析師,你可能會「啊啊」兩聲就算了。傳統指數最大的問題,在於適時數據的收集及整合,所謂巧婦難為無米炊。當然更大的落差,其實是如何知道這指數或排名是對的,然後在現實中驗證及修正。因此在企業內,我特別反對這些華而不實的偽數據。
排名報告華而不實
同樣道理,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包括聯邦儲備局)也在呼籲,應該更好地利用即時經濟數據,對經濟形勢做出及時的評估和預測。其實想衡量一個地方的經濟,除了官方統計的社會零售總額,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也可以見到不少民間創新的數據來源。
例如MIT發起的Billion Prices Project,通過收集幾百家線上零售商的購物數據,藉之衡量通貨膨脹;還有搜索巨頭谷歌的價格指數、衡量每周非農業人口的工資滙總情況的NFPGuesses。在房產領域,Zillow追蹤房屋的銷售和貸款情況,為多變的房產和房貸市場提供即時數據。
此外,通過網站的職位發布和求職搜索,可以及時把握就業情況,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的就業率。另外還有PriceStats,是一家由經濟學家和學者創建的公司,通過收集線上價格數據,為22個國家以及美國的多個行業提供每日的通貨膨脹指標和購買力平價(PPP),目的是為了預測重大的趨勢變化。
善用民間來源增準確性
到了這個大數據年代,不僅企業要變革,政府也得急起直追,思索如何使用新的數據來源,為經濟預測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過去,經濟預測往往通過非常有限的結構性數據作分析。城市若欠缺數據收集規劃,令到即時、適時及回路數據不足不全,決策便沒有準確數據可用,行動總是處於亡羊補牢的狀態,後知後覺。
世界是平的,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開始蔓延到數據能力的較量,也關乎到一地的未來福祉。當然,擁有海量數據不擔保就有大數據能力,如果沒有洞察力,什麼數據都是浮雲。
更多算者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