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創科局是時候交出功課(莫乃光)

By on January 11, 2016

本文作者莫乃光為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為《信報》撰寫專欄「專業為公」

楊偉雄曾說落實九大工作重點會同步進行,外界預計政府將會推出多項創新科技政策。(資料圖片)

楊偉雄曾說落實九大工作重點會同步進行,外界預計政府將會推出多項創新科技政策。(資料圖片)

特首梁振英將於本周三公布《施政報告》,去年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亦將要向公眾交功課。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曾指落實九大工作重點會同步進行,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業界人士均期待當局如何以行動回應各界審議創科局成立時指出的問題;外界預計政府最近多次提出再工業化、智慧城市、大數據等願景,將會推出多項創新科技政策。

資金、法規、市場和人才是筆者去年提交《施政報告》和預算案建議書的幾個重心,建議包括制訂關鍵績效指標、引入和鼓勵投資於科技、研發和採購本地服務、透過「創新券」鼓勵企業使用科技、減少政府臨時員工和改善科技教育、協調各部門開放數據和更新法例等。要實現如此藍圖,牽涉複雜的跨部門協調、政策和法律問題;但若當局口講創新科技,卻沒有創新思維,只維護既得利益,如局長理應促進創新企業發展,卻到頭來說Uber破壞法治,這種情況必定不是市民想看到的。

近日不少智庫和官員均認為除了資助創業和科研,活躍的科技和創業投資是營造創業生態圈的重要一環。目前在本港進行的創業資本投資,不論融資規模和交易數目,跟亞洲地區如內地等市場仍然相距甚遠。據《亞洲私人投資評論》(Asia Private Equity Review)分析,2014至2015年第三季在本港完成的科技項目創投融資約20宗,最大融資額為6000萬美元,當中缺乏巨額融資(1億美元或以上)。

去年科學園公司宣布以5000萬港幣成立投資園內企業的配對基金,但規模和範圍有限。筆者建議當局與專業的創投基金合作成立投資基金,透過共同承擔風險,幫助本地具潛力的科技公司吸引更多私人投資,並孕育更多專業投資者,擴大「雪球」效應。

港府於回歸後的創科政策成效低落,今次要如何避免歷史重演?1993年成立的「應用研發基金」於金融風暴後錄得虧損而於2005年終止,可見公帑資助去「挑選贏家」(picking winner)須要承擔頗大風險;若碰上全球經濟低潮,對基金能否持續發展更有莫大影響。根據長期研究創投和天使投資的資料庫CB Insights顯示,2015年第四季全球創投基金投資startup的融資額比同年第三季大幅回落至少於300億美元。政府若成立種子基金,選擇基金的合作夥伴過程應公平公開,挑選項目準則、投資額、指標和撤資策略等方面須更仔細研究,做好風險管理,統計投資回報率和企業表現方面需有足夠透明度向公眾交代。

2014年《經濟學人》雜誌刊登文章,分析歐盟用公帑成立創投基金European Investment Fund的影響,發現創投基金來自政府的比率自2007至2008年起不斷攀升,來自投資界的資金並未如預料增加。有受訪企業家認為,除了融資,政府的採購政策偏重於現有企業,一般企業對採用科技或進行研發取態保守,同樣是問題所在。

筆者建議政府參考英國、歐盟、美國、新加坡、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採用的「創新券」經驗,以「錢跟公司走」方式提供小額資助,簡化審批程序讓當地合資格的中小企採購由政府設定範圍的服務,不但加強和科技服務提供者的聯繫,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效率,更從市場需求入手帶動本地業界發展,而非把資源大部分全部投放於創業和研究。

香港距離成為智慧城市有多遠?去年公布進行的東九龍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正在招標,其他政策層面運用和發放數據又進度如何?最近運輸及房屋局回答關於提供整合和實時巴士到站和泊車位資訊問題,顯示當局正嘗試和商界合作,雖然「鼓勵」配合,但數據由服務提供者擁有,一般開發者難以取得和使用。筆者希望政府在公共事業和運輸服務的牌照條款加入整理和公開發放數據的要求,並鼓勵相關企業合作。更進一步的是,其實香港需要更全面的開放數據策略和行動方案,令部門更主動與民間開發者溝通,改善數據質素和推廣應用。

楊偉雄局長的九大工作中, 其中一項是關於科技人才庫。筆者過往已多次探討科技人才短缺問題,一方面,政府資訊科技員工招聘政策偏重臨時合約,招聘公務員體系的IT員工只佔少數,待遇亦與資歷不符;籌備多年的資訊科技界資歷認證只聞樓梯響,行業的專業地位繼續缺乏肯定。在科技教育方面,雖然已開始分階段為中小學安裝無線網絡,但ICT課時不足、課程落伍、學校資源和師資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政府的增潤計劃作用有限。高中和大學修讀ICT學生的數目銳減,畢業後離開業界比比皆是,從外地引入人才是個方法,但未來支撐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生力軍從何而來?

上述不少問題並非大灑金錢便可解決,亦不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亮點。筆者對《施政報告》的最大期望,不只是投放多少金額,而是看到政府以成立創科局般的無比鬥志,處理政府內部本身的制度和文化問題,以身作則推動創新和科技。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