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浪潮中尋寶(市場觀點)
在首部「智能手機」IBM Simon面世的13年後, 蘋果公司於2007年推出首部iPhone,緊隨其後的Android手機亦於2008年發售,致使智能手機主流化。由個人電腦轉型至智能手機已是必然,而智能手機全球用戶數目預計在2016年會突破20億人。龐大的用戶群創造了巨大商機,精於製造手機相關零件例如手機外殼、晶片和相機鏡頭的台灣高科技公司, 已率先獲益。隨着生產過程逐步由勞動密集模式轉型至自動化生產,從事自動化技術的企業亦能受惠。
中國內地的高科技公司亦正從後趕上,以受益於智能手機科技發展。在國內外手機品牌強大需求驅動下,手機生產的下游供應鏈已逐漸由台灣轉移至內地,以獲益於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優勢。
不過,儘管內地目前能夠追上下游供應鏈的生產技術,但距離成為上游供應鏈(例如設計等)的產業龍頭仍然甚遠。
來自政府層面的強大支持,對內地高科技公司的上游產業發展至為重要,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已投放大量資金,推動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務求減少對進口集成電路的依賴,並促使供應鏈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我們預計僅需3至5年時間,內地高科技企業便有望趕上步伐,晉身頂級上游供應鏈產業的行列。
智能手機的崛起與其在市場的主導地位,無疑開闢了一條獨特路徑,讓中國高科技企業培育和壯大其上下游供應鏈實力,應付未來日益複雜的產品設計。透過製造智能手機,這些企業能夠學習所需的生產技術、管理技巧及科技平台,讓它們作好準備在下一場科技戰役中走到最前線。我們正密切關注這個板塊, 相信科技產業的明日之星,很有可能會在這些發展迅速的中國高科技企業當中出現。
短期而言,我們看好自由現金流量充足並為股東提供理想股息的台灣科技公司,以及增長前景亮麗的中國內地科技行業,並相信它們將可帶來吸引的投資機會。不過,對於較長線的投資而言,投資者需要留意企業營運收入的可持續性,如果企業願意投放資源進行研發,並且專注於投資核心科技,其長線增長潛力則較高。
避開目光短淺科企
我們建議投資者應迴避「目光短淺」的科技公司, 即一些以「分散業務」為由,而追逐一些與核心業務毫無協同效應但看似「熱門」科技的公司。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投資者若要從中發掘投資機會,關鍵在於汲取過去經驗,尋覓新一浪具增長潛力的公司。嶄新科技的引入極可能是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例如支持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或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的流動裝置、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家居及工廠,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躍進往往對消費者的使用模式帶來重大改變,並促進相關行業發展,但同時淘汰部分現有行業。
到底下一波具顛覆性或革命性的創新浪潮將如何發展,而哪些企業能夠在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並捕捉商機,將是我們在發掘未來最佳投資機會時的關注焦點。
本文件由貝萊德資產管理北亞有限公司編製,只限作參考或教育用途且並未被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並不構成提呈發售或勸誘買賣任何證券或 iShares安碩基金,或向居住於當地證券法禁止有關提呈發售、勸誘或買賣活動的司法管轄區的人士進行提呈發售或銷售。投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本金。過往的表現對未來的業績並不具指示作用,亦非未來回報的指引。
更多「市場觀點」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