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你不可不知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兩大觀念

By on February 9, 2016

原文刊於ALPHA Camp 網站

Molly Stevens圖片

Molly Stevens圖片

註:本文整理自11/26(四)DBS Taiwan Hackathon Workshop:  陳雅博( Albert Chen )老師的「使用者體驗設計」課

使用者體驗設計到底是什麼?說穿了,其實 UX 是強調與使用者交流來改進產品設計的管理流程。在開發一個新的產品之前,我們都需了解使用者經歷的過程,進而驗證是否有人需要這個產品或服務,不然網站設計的再佳,後端、 UX 建構的再好都沒有用。追根究底,把 UX 做好的關鍵在於——定義問題的本質並思考可以用什麼樣方法解決。

最初擬定創新方向時,我們所面臨的情境及問題可能很廣且有多重面向,所以在開始動手做之前要先想清楚三件事:我們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解決方式為何並如何持續的驗證假設、如何從用戶的反饋中,取得 Insight 了解自己的產品是否符合需求。在打造以使用者中心的設計時( user centered design ),也需思考如何維持商業模式和技術的可行性。最終,最重要的是要以瞭解使用者的需求為優先,打造以人為本的設計。

一、釐清問題與了解使用者體驗和需求:運用同理心、多傾聽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中,有很多熱門關鍵字,但重點就是兩件事:一、使用者體驗和用戶需求。二、驗證並修改點子,修正成符合市場需求的想法。在矽谷有個廣為流傳的概念,不管是創業或做任何新的嘗試,成功率只有2%。許多團隊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在打造產品,但做出來的產品卻不被市場接受。

以使用者體驗出發,首先需要做使用者研究,分析量化的市場調查數據並了解背後的原因,如客戶端會提供許多量化數據與市場調查報告,協助質性研究企劃的擬訂。像我在一個客戶提供的研究中發現,某間藥粧店晚上十點化妝品賣特別好,做質性研究才發現是因為在夜店就在旁邊,所以很多人進夜店前會到藥粧店買化妝品補妝。這樣的質性研究就是要深度理解「人的行為與需求」;量化研究是告訴我們現象,質性研究則告訴我們為什麼。

觀察人、空間與環境的互動

我們現在用的質性研究,多是從設計、人類學角度出發,許多細節可以從表情、肢體語言觀察出來,也看他們如何和產品、物件與他人互動,這樣的觀察要身在現場才會掌握完整的資訊。如 Muji 在做產品開發時,會派人到用戶家裡看產品被使用的情境,甚至飛到香港做用戶訪談;而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香港多數人的房子都很小, Muji 想進一步了解在極端情境下他們怎麼收納,並從中獲得靈感把產品做的更好。

另一個例子, Airbnb 共同創辦人 Brian Chesky 儘管已身價上億,但還是不買房,堅持使用 Airbnb 的服務,透過這樣的過程實際體驗自家產品,觀察使用者如何與產品和環境互動。

了解使用者旅程並思考解決方式

最後,要思考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s),也就是從開始到結束,用戶會經歷的過程。如有些團隊做驗證的時候會從用戶打開 APP 開始算,但是只這樣想會失去一個更重要的東西,「使用者打開 APP 之前要做什麼?要知道、找到並下載和安裝 APP 」, 把使用者旅程擴大後會更了解使用者的經驗,或是專注到用戶和產品產生互動開始後20秒發生的事情。

在思考解決方式時,使用者的潛在需求往往是創新的契機,如我在過去的個案研究中發現,有航空公司班機誤點使乘客生氣,但後來訪談乘客後發現,乘客會有負面情緒不只是心理覺得時間被耽誤,另一個因素是沒有被充分告知,而人在未知情況遇到壓力時心情就因而受影響。

因此,如果不能解決乘客被擔誤的時間,可以試著從告知與溝通著手,這才是做使用者研究的重要性。做產品之前要先了解問題、拆解問題方向,像飛機延誤這件事情,如果一開始就往時間擔誤這個方向走,就有可能失去其他理解使用者的可能性。

二、驗證假設:以 prototype 驗證創業點子

創新有不同的面向,有從 0 到 1,也有從 1 到 N 的規模化過程,從1 到 N 是我們現在比較習慣的模式。如台積電的創新展現在製程 R&D 流程上,這也是台灣企業所擅長的。矽谷創投與史丹佛大學教授 Steve Blank 曾說,「很多創業團隊花太多時間在建立公司,但在這之前應先了解用戶需求和產品,做出 MVP 、 以 prototype 測試市場並與市場互動,不斷修改 idea 或 pivot ,在得到正向回應後再往下一階段進行。

當然,做決策時不會只依賴單一數據或調查。驗證要越早執行越好,才能避免資源浪費,因為新創團隊沒有本錢浪費資源與時間,所以更應提早透過  user  research 和 testing,在使用者面前驗證自己的 idea 是不是夠成熟與完整。

另外,我們在做 prototype 前應確認好 idea 的方向與可行性,驗證 idea 的時間越早越好。如觀察使用者如何與你的 prototype 概念互動、了解使用者偏好,並分析使用者回應背後所代表的意涵。我們之前幫某個電商做 APP ,做完使用者研究後發現,購物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所以增加了 APP 的客製化功能。但做了 prototype 之後發現用戶覺得在手機上買東西要快速確實,花時間設定個人化的偏好會讓使用者覺得浪費時間。像這樣具體的 prototype 是開發者和用戶溝通的橋樑,降低在業主和客戶之間溝通的落差與誤會。

對於產品開發者而言,驗證 prototype 是一個殘酷的過程,尤其「人的本性就會愛我們辛苦做出來的東西」,而傾向忽略產品面臨的真正問題。但在產品測試的階段,要學會聰明的失敗, prototype 越早失敗所付出的代價相對較低。

以精實創業當中所提的 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 )來說,Viable 比 Minimum 來的關鍵。重點不是花了最少的資源,而是用戶想要的體驗能不能被呈現出來。這個過程中,不該聚焦在產品「看」起來如何,使用者體驗與產品的「視覺外觀」並非絕對相關。使用者到底要什麼?這些解決方案與使用者的需求有沒有交集點?這才是 UX 最重要的本質!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