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能商討嗎?(戴耀廷)
以互聯網發動「阿拉伯之春」的埃及年輕資訊科技人Wael Ghonim,最近對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提出最嚴厲的批評。由他來提出批評,更加深刻。如他所說,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結構,讓人可以不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出現,會更輕易把一些未完全確認的資訊傳播開去;更因互聯網的快速傳播特性,一旦謠言在互聯網上出現,它就會傳得更快更廣,謠言更會強化偏見。
社交網絡讓人可輕易地把不同的意見屏蔽,令人很容易在社交網絡上為自己做一個回音室,只聽見與自己一樣的聲音。社交網絡的快速、簡短特性,令人只會簡短和尖銳地點評複雜的事情,亦會很快跳到結論;人一旦有了結論, 就很難改變想法。
網上尖銳的言論,令大家很快就會動怒。社交網絡的設計是利於傳播而非參與,利於宣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溝通,和利於淺薄的評論而非深入的討論。簡言之,人們在社交網絡是「對其他人說話」而不是「與其他人說話」。
商討與網上的討論就好像是完全的兩回事。 商討的基本假設是,我們與其他人是面對面對話,所接收的不只是其他人的言辭,而是他整個人在表達想法時所發出的全部訊息。商討讓人可以進行理性和感性的全面溝通,在商討中,我們對其他人有起碼的信任,視其他人與自己一樣,都是對等及享有尊嚴的人。即使我們已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會先小心聆聽清楚其他人的看法,經反覆思考後才下最後的結論。商討要求我們以別人觀點是否合理及充分的論證來決定是否接受,而不會因人廢言,被偏見所蒙蔽。商討需要時間,好讓人們能深入討論事情的各方面,尤其是關乎複雜的事情。商討是希望能在不同的意見中尋共識,而不只是宣示立場。
那麼,在互聯網上是否真的永遠不能有真正的商討呢?的而且確,社交網絡的設計,是先天不利於商討的。但社交網絡畢竟仍是由人因應人性的特質及需要而開發出來的,故人也完全可以設計出另一種網上的對話溝通平台,因應人性同是渴望有真正商討的需要,令商討也能更多在網上出現。
歸根究柢,上述所說的社交網絡問題,是因人本身先有了那些問題,才會被社交網絡大幅放大,令問題惡化。因此,要解決問題的根源,就是先讓人學懂商討。這就需要人擁有更強的自知、自省及包容的能力。要在社會中有更多商討,無論網上或是真實的世界,首先還是要在社會內培養起一套商討文化,就是讓更多人能具備上述的商討意識和精神。
互聯網是一個自由的世界,故以禁止及限制的方法去令互聯網少一些謠言、偏見,以及淺薄或情緒化的點評,會違背互聯網的精神。Wael Ghonim說他與一些朋友正在開發一個新的網上對話平台,讓人可以就着一些重要的題目如種族、槍械管制、難民問題、回教與恐怖活動等進行對話,以增加相互認知,望最終能改變大家已有的想法。其實已有很多其他人也在做着同樣的嘗試,要把互聯網改造為更適合人與人之間商討的平台。
無可否認,互聯網的出現已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且可以想像這些改變在未來的日子,在全球化下只會是更深、更廣、更快。怎樣既可利用互聯網的特性,但又可以減弱它「惡」的傾向,以使它「善」的作用能更大彰顯出來,正是人類未來最大的挑戰。要善用互聯網,不單要令真正的商討能更多在互聯網上出現,更要利用互聯網這媒體,去促使更多人能在網上及現實世界擁抱商討精神。
如Wael Ghonim所說:「若我們要釋放一個社會,我們就先要釋放互聯網。」或許我們還要等一段不短的時間,才有機會見到互聯網及社交網絡上出現商討的「文化大革命」,但互聯網既給了人類社會極大的挑戰,也會給人類社會很大的希望。
更多戴耀廷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