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快 – 置身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洪流
本文作者Priscilla Chan為Speakers Connect 創辦人,原文刊於作者博客
「第四次工業革命」
近年,不同行業被科技所顛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搶去人類飯碗的新聞時有所聞。其實不少科技,例如人工智能、機械人、大數據、3D打印等,發展的歷史都不算短,為何偏偏在這一兩年我們才忽然感受到它們的威力呢?原來,我們已經置身於「第四次工業革命」之中。有別於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轉變只會以直線增長(Linear growth)進行,在這個數碼年代,科技正以「大耳窿式」幾何級數增長(Exponential growth)。
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和執行董事長 Klaus Martin Schwab(克勞斯 史瓦布)教授在他的新書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1](《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引述了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9月發表名為“Deep Shift”的有關各種科技發展臨界點其對社會影響的研究報告[2],其部份預測如下:
2025年前可能出現的科技臨界點 (Tipping points expected to occur by 2025)
iPhone面世僅僅10年,我們的生活因為智能電話、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出現,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2025年距離今天只是8年的光景,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這個流動支付、無人駕駛汽車、可穿戴設備、3D打印產品、機械人服務員漸成主流的時代?
「大趨勢」(Magatrends)
據史瓦布教授的研究,令我們的世界越走越快的「大趨勢」(Magatrends),主要可以歸類為物理(Physical)、數碼(Digital)和生物(Biological)三方面,而三者亦相輔相成。
以下是三類「大趨勢」的主要科技:物理方面的科技有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智能機械人、及各種更輕、更靈活、可循環再造的新物料。數碼方面則有物聯網(IoT / Internet of Things)、區塊鏈(Blockchain)、共享經濟 (Sharing Economy)等。生物(Biological)方面則有DNA定序(genetic sequencing / DNA sequencing)、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器官3D打印等。
科技發展從來都是兩面刃,一方面推陳出新的各種新科技,為我們帶來不少方便。例如,隨着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普及,我可以足不出戶透過電腦甚至手機在網上購物、訂機票酒店、叫外賣、處理銀行業務、讀書看雜誌、參與各種網上課堂、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和合作。透過共享經濟,我們可以更有效的分享各類資源,減少浪費。因為醫學方面的各種創新,我們可以更有效的治療疾病、傷患,活得更健康、長壽。
在另一方面,科技發展亦無可避免地,對經濟社會造成衝擊。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的普及化,將會大規模地取代現有的不少工種,由藍領在工廠裏重複的機器操作,到傳統的知識型職位包括會計、記者、金融投資、法律服務等等都將會一一被顛覆。「工作」的要求和目的,將會重新被定義;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性,亦會因為科技發展而改變。首當其衝的將會是低技術、對數碼科技認知和接受程度比較低的人。
世界太快,還是裹足不前?
我們是否已經有足夠的準備,面對這樣急速的變化?觀乎香港的現況,情況是叫人擔心的。當我們的教育依然以背誦、操練試題為主調、而在數碼年代越來越重要的編程(Coding)卻仍然未被納入正規課程,中學課程改革更令修讀編程的中學生人數在過去10年銳減[3]⋯⋯當共享經濟已成國際大趨勢,香港政府非但不檢討現行的的士牌制度是否還能滿足市民的需要,反而高調打壓Uber等汽車共乘服務⋯⋯當世界各地都透過資訊科技改善市民的生活體驗,香港的「智慧城市」政策依然停留於資訊階段,政府部門和公共交通機構甚至拒絕開放實時交通數據讓市民可以透過流動程式更靈活地安排行程⋯⋯當我們的八達通還在宣傳自動增值、香港政府的金融創新是推出電子支票、P2P付款依然未能跨網進行,內地的流動支付,例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進軍國際,在不少主要城市如倫敦、巴黎、東京,和主要國際機場[4]被廣泛使用⋯⋯香港曾經光輝燦爛,然而,假如我們繼續故步自封,這個城市大概很快會變成科技侏羅紀,在國際舞台再無立足之處。
不少昔日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今天已成事實。「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在這個不進則退的環境,自己持開放的心態、對新事物好奇、不斷持續學習;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有批判的思考、開放的胸懷、讓他們接受編程訓練,大概是我們保持競爭力最基本的要求。香港需要迎頭趕上,政府適當的政策不可或缺。有新的服務、軟件登場,大家不妨盡量嘗試、支持;有能力的多為這個城市發聲,當社會的氛圍改變,公營部門亦需要回應市民的訴求,審視現行制度,作出改變。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