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善義和團教育,台灣沒有未來
本文作者林之晨,現為台灣 AppWorks 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原文刊於作者網誌「Mr Jamie」
台灣正面對一個恐怕是史上最嚴重的經濟結構,同時也是社會結構問題。再不改善,不僅無法恢復過去的高成長,連青年、甚至整個國家的未來,都將會被斷送。
GDP 成長積弱不振
2011 開始的過去五年,當世界從金融海嘯的震撼走出,東南各主要國家 GDP 以 5-8% 加速成長的同時:
台灣的 GDP 成長卻連保三都有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觀察到極度嚴重的青年失業問題。這恐怕是史上首次,在世界經濟大好時,台灣失業率卻超過12%。
把這些線索連在一起,我們就得到了我想表達的結構性問題。
GDP,也就是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仰賴的是提昇國內生產者的平均效率,或是提昇參與生產的人民數量。當我們有高達數十萬體力、腦力正值顛峰的青年無法加入生產,僅仰賴效率的提升,GDP 成長當然很難超前。
問題出在哪裡?
再細究更底層的原因,為什麼這些受到國家長達 16、20 年教育補助栽培的青年,到了該加入經濟活動,對社會總體生產做出貢獻的年紀,他們卻只能枯坐家中啃老?先排除少數根本不想就業的,對於其他多數失業青年而言,這現象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 業界沒有足夠的人才需求
- 他們沒有符合業界的需求
業界需求旺盛
第一個解釋,我認為有足夠證據證明它不成立。
業界對於人才的需求,其實非常旺盛。不僅電商業界正在經歷史上最大人才荒,估計未來 5 年將有 20 萬人才缺口。
金融業積極發展 Bank 3.0、電信業發展 OTT、新聞業發展新媒體、旅遊業加速發展 OTA 線上旅行社,零售業積極轉型 O2O,都亟需人才。
學用落差不斷惡化
因此第二個解釋,也就是這些失業年輕人受到的訓練,不符合時代需求,較為接近真實。
很多人說,廢除技職體系是問題,但更大的問題,其實是教育的內容根本沒跟上產業的變化。
當業界最大的成長動能來自網路,上面乘載的電子商務、遊戲、廣告等垂直,尤其是智慧手機普及後帶動的行動商務、行動支付、手機遊戲、行動廣告,多以每年 20 – 150% 在快速成長,亟需 App 開發、使用者體驗、大數據等軟體人才,電商商品企劃、社群、網路廣告等經營人才,來因應這個成長的同時,台灣的教育課程與科系,完全沒有跟著改變。
當現代化網路公司,平均有 50% 員工是軟體人才,台灣大學的系所學生人數分配,也完全沒有跟著調整。
當網路興起,價值產生的主要引擎從上個世紀的資本、勞力,轉換為本世紀的知識,以及以知識為基礎的創造、跨領域整合,台灣的教育基本邏輯,卻還停留在重複力的訓練。
我贊成教育「不完全」應該服務產業,但現今的教育,是「完全不」服務產業界。這樣的邏輯,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
反觀美國,為了因應世界的巨大轉變,近年來積極改革教育,從小學開始學習軟體與創新,連總統都學會寫程式。
這讓我回想起工業革命時代,當外國已經在發展蒸汽機、洋槍洋砲,我們卻堅持金鐘罩、義和拳、鐵布山才是王道。
後來發生什麼事?中國的 GDP 從佔世界三分之一,一路衰退到只剩 2-3%。直到 1978 年終於醒來,進行改革開放,至今花了 37 年,也只回到過去一半的水準。
醒醒吧,教育部!
醒醒吧,台灣各大學、中學、小學的校長!
醒醒吧,台灣的師長!
醒醒吧,每一位同學!
時代已經變了,再不跟著改變,我們不會有未來!
(Photo via pagedooley, CC License; Graphs via BOI, tsjh301, 天下、KPCB)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