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開腦成像中心 冀培育跨學科人才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香港浸會大學「生命科學成像中心」(LSIC)昨舉行開幕禮,致力把腦部成像技術應用於跨學科教育及研究上。該中心屬大學的中央研究設施,將配合該校的10年策略發展計劃,推動跨學科研究。目前浸大已開辦4個跨學科本科課程,盼培育學生,引領廿一世紀由創科帶動的發展。
中心設有多部先進的腦部成像設施,浸大生命科學成像中心總監、物理系系主任周昌松透露,儀器包括西門子「磁力共振成像」(MRI)掃描儀、「腦電圖儀」(EEG)、「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fNIRS)以及「經顱磁刺激」(TMS)系統,支援不同範疇的學術人員,把尖端設施轉化為具影響力的研究項目,例如神經管理學、神經營銷學及神經美學。
EEG探索對食物認知控制
浸大學者在該中心先進設施支援下,已啟動多項創新的前瞻性研究。生命科學成像中心副總監余榮軍以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變革型領袖的神經架構。
此外,浸大物理系助理教授田亮,收集研究對象的糞便樣本,並讓對方接受fMRI及EEG,測量大腦對某些食物的認知控制及衝動,了解「體腸道菌群與飲食偏好及腦活動的關聯」。
音樂協奏涉及社交、運動及認知過程,是一種高度複雜的人際社交行為。浸大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讓研究對象戴上fNIRS演奏管弦樂器,測量領導者與跟隨者的大腦活動。
衞炳江:做教育要向前看
另一方面,周昌松介紹TMS系統時稱,主要以電磁脈衝刺激腦部特定區域,以研究抑鬱症、睡眠障礙、增加記憶等神經調制應用。
浸大校長衞炳江形容,該中心為浸大的「神經網絡」,能激發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把神經科學與藝術、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科技,以至更廣泛的領域連繫起來。
全球在短短10年間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衞炳江指「做教育永遠要睇前面,而不是看昨天」,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又以馬匹戴眼罩作比喻,不希望學生視野狹窄,而跨學科有助學生適應未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