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s藉國際關係助創業 (GLOs周頴進 / 陳梓謙 / 孔德維 )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全球一體化下,地球村距離拉近,年輕人出走開拓視野是一門商機。本報主筆(國際)、國際關係學者沈旭輝於兩年前成立初創公司GLOs,多元化裝備下一代,適應未來新世界。《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GLOs首席執行官周頴進、創作總監陳梓謙,以及研究總監孔德維,分享公司的創業理念及營運模式。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周頴進 GLOs首席執行官
陳梓謙 GLOs創作總監
孔德維 GLOs研究總監
尹:首先跟GLOs的首席執行官周頴進和創作總監陳梓謙談談,公司當初為何以國際關係作為業務核心,可否簡單講解一下?
陳:GLOs的全名為「Glocal Learning Offices」, Glocal包含全球(Global)和本地(Local)兩個概念。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公司創辦人沈旭輝於4年前,與友人計劃開拓海外深度旅遊,以及本地STEM教育的業務。
沈旭輝認為,當中有一定發展潛力和需求,於是兩年前成立GLOs,並發展六大產業:包括旅遊(Travel)、創意(Creative)、生活(Lifestyle)、 教育(Education)、研究(Research)及社區(Community),集合一群有志之士作先鋒,各自提供獨特的產品及服務。
周:國際關係表面看似較傳統、偏門的學術性科目。惟早年我在大學修讀有關學科,有幸到北京、美國等地方參與會議,接觸聯合國等非政府機構(NGO),意識到NGO為未來發展趨勢。
GLOs旨在協助小眾群體建立關係,例如以往在本地只會接觸到港人,未來我們或跟非洲、南美洲等跨國界人士合作,共同學習人工智能(AI)、編程等方面知識,以適應未來的數碼世界。GLOs作為國際間的橋樑,或有助他們適應各地文化,促成合作關係。
出版書籍教材 與海外合作
尹:接着,再問GLOs的研究總監孔德維,你們如何把國際關係應用在業務上?有否一些實例?
孔:在GLOs框架裏,國際關係是一種心態,是對未來市場走向的理解。研究方面,公司今年出版一系列以GLOs為主題的書籍,涵蓋次文化、性別等議題,它們在市場有一定價值,惟在本港細碎化市場中,則難以持續營運。我們透過海外人際網絡,例如跟台灣出版機構及有關學者合作,優勢互補,把本港產品帶至當地市場,以提升產品價值。教育方面,新加坡政府已把編程列入學校課程,惟本港遲遲未做到。我認為,本港作為自由市場,主要以私人資金推動社會進步。
為提升下一代的未來競爭力,本港家長傾向自選教材,以培育孩子的技能發展。GLOs就提供編程方面的教材,補足現今傳統教育架構下,難以涉足的領域。
至於旅遊方面,除了開拓台灣、馬來西亞等小眾旅行團,公司亦在中東建立網絡,帶領業界朋友到訪當地,作經濟文化深度遊。
邦聯式營運 部門自主分工
尹:可否講解一下你們的營運模式?
陳:GLOs以「邦聯」(Confederation)形式經營,透過把營運及商業權力下放至不同團隊,讓各部門均擁有運作自主性。沈旭輝負責為旗下六大產業尋找潛在投資者,再把不同資金帶進公司,使產業受惠。
孔:過去20至30年,企業憑學歷、專業資格等資訊聘請人手。現時愈來愈多人擁有學位,我認為在這年代,更重要的是能與團隊協作分工,以及業務展示等能力。所謂「邦聯」概念,即是能夠找到一群共同分享理念、具組織能力的合作夥伴,然後「大家一起玩」。
尹:近年初創加上小眾品牌湧現,你們如何理解這趨勢?這與GLOs有否關聯?
周:以往未有社交媒體,企業慣於先有規模化定案,做許多事前準備工夫才落實推行。現時初創即使未有固定構想,亦可透過社交媒體,首先吸引小眾群體,再逐步推出客制化產品。例如GLOs發展旅遊產業時,遇到意大利KOL(網絡紅人)後,其後才構思安排當地小眾旅行團。我認為,先有關鍵人物出現,再判斷市場有沒有需求,之後聯繫供應商及合作夥伴。這種逐步規劃的模式,效果不遜於傳統企業。
專注小眾市場業務
孔:雖說GLOs業務以小眾市場為主,我們不妨想想5年後,大眾市場代表着什麼。六十至七十年代電視台的出現,產生為數不少的劇集節目。惟單一內容被科技限制,普羅大眾只能單向收看有關資訊。現時頻譜不再被壟斷,市民手拿蘋果iPhone等智能手機,亦可以是「一人台」。
那往後傳統企業要拓展各種業務,甚至跟初創合作,以滿足不同市場需要。就如現時影片串流網站Netflix,致力提供多元選擇,以爭取市場認同。我相信這是未來的新趨勢,亦是全球企業要面對的挑戰。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最新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DeepSeek|分析料DeepSeek硬件投資39億
中國人工智能(AI)大模型公司DeepSeek,以僅約560萬美元(約4368萬港元)及使用2048夥輝達(Nvidia)「H800」繪圖處理器(GPU),推出的新模型DeepSeek-R1,成本遠低美國科技巨擘,震驚全球市場。
- Posted February 3, 2025
- 0
-
本地傳媒善用科技創新轉型(方保僑)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舉辦的「傳媒轉型大獎」作為本港具認受性的嘉許傳媒機構獎項,旨在表揚每年在運用科技轉型、以創新方式傳遞新聞和資訊上表現出色的本地媒體機構。
- Posted February 3, 2025
- 0
-
中大科研|中大研口服配方 紓緩中重度濕疹
腸道微生物可透過血液直接影響皮膚健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團隊研發專為兒童及成人濕疹患者設計的微生態組合──SIM03和SIM05,並以微囊鎖活菌技術(Microencapsulation)製成口服配方,聲稱能有效促進益菌在腸道定植。
- Posted February 3, 2025
- 0
-
中大科研|疫下出生嬰過敏率高五成 腸道缺益菌 增患濕疹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一項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其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嬰兒高近五成。
- Posted February 3, 2025
- 0
-
DeepSeek|阿爾特曼:DeepSeek令人印象深刻 OpenAI將推更好模型
低成本的內地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爆紅,競爭對手ChatGPT開發商OpenAI創辦人阿爾特曼(Sam Altman)表示,DeepSeek-R1是一款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尤其是考慮到它的價格。
- Posted January 28, 2025
- 0
-
DeepSeek橫空登場 料中美AI領域對等
低成本的內地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橫空登場,觸發市場對環球科技股估值過高的憂慮,重創全球AI股;有分析指出,市場反應過度,主要是由於目前的估值過高,亦有意見認為中國和美國在AI領域處於更加對等的地位。
- Posted January 28, 2025
- 0
-
「官產學研」助港轉廢為材(鄧淑明博士)
過去10年,香港人生產的垃圾量持續高企。根據政府資料顯示,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每日棄置量,由2013年的1.33公斤,上升至2023年的1.44公斤,較日本及新加坡的0.88公斤高逾六成多。
- Posted January 28,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