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n Musk 風光背後
本文作者Priscilla Chan為Speakers Connect 創辦人,原文刊於作者博客
我們對人和事的理解,總是容易流於片面的。我們所知道的,往往就是一個表象,或者一個結果。一切彷彿理所當然、稀鬆平常。其實,對於那條路是如何走過的,我們一無所知。因此,很喜歡看傳記。雖然,任何的描述,都不一定客觀,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對事情有比較立體的理解。
最近正在讀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的傳記。在書本的開頭,作者 Ashlee Vance憶述第一次和Elon 見面的情況,臨道別的時候,Elon問了他一個問題:「Do you think I’m insane?」 一個才40出頭白手興家的億萬富豪,同時創辦了顛覆汽車 / 環保能源業和航天業的Tesla和 SpaceX 兩間公司的科技界明星,到底還是充滿了自我懷疑。
Robert Downey Jr. 飾演的 Iron Man (Tony Stark),是以Elon Musk 為藍本的。現實世界的Elon 成就了不少大事,人生還是無可避免的充滿了挫敗 - 曾經做錯決定、曾經讓人失望、也曾經被同伴離棄。
Elon 在南非長大,父母離異,在學校長期是被欺凌的對象,曾被同學打到半死。為了離開那個令人沮喪的環境,就在18歲的前夕,Elon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隻身飛到媽媽的祖家加拿大,到埗後才發覺沒有親戚可以投靠,只有靠做各種艱苦的兼職維生,最後成功考入大學。畢業後先後創立Zip2、X.com和Paypal,亦一再因為年齡、性格和公司策略的問題,被董事局及同事反對成為公司的CEO,甚至趁他放假,策動「叛變」,把他擯於門外。2002年eBay收購了Paypal,Elon 作為PayPal的最大股東,賺取了1.6億美元,他把賺來的資本,向超高難度挑戰,投資在他從年少就有興趣的領域:環保能源業和航天業,先後創辦了民營太空火箭公司SpaceX、電動車公司Tesla Motors 和太陽能發電公司 SolarCity。
從來,航天科技是國家級的事業,民營的火箭發射公司,絕無僅有。SpaceX 的創辦可謂荊棘滿途。Elon 曾在公司創立之初親赴俄羅斯洽談合作,卻慘遭白眼, 無功而還。在美國本土,又因為競爭的緣故,被NASA及其他業界留難。Elon最終決定招摟團隊,進行天方夜譚般的計劃,由零開始,自行研製太空火箭,用Startup的模式來營運SpaceX,期望把火箭發射的成本大幅降低幾陪。研發過程艱巨,經歷了好幾年時間,火箭試射的日期還是一拖再拖,最終在2006年至2008年3次發射失敗,用盡了Elon過億美元的投資,公司財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幸好在2008年9月,火箭Falcon 1 最終發射成功,SpaceX 逃過破產命運,更成功爭取到NASA及其他的機構合約,生意漸上軌道。
Tesla 如今在各大城市廣受潮人吹捧,大受歡迎。我們有所不知的是,連Elon自己也曾經懷疑Tesla是否能夠成功,畢竟,除了「三大」(GM、Ford和Chrysler),美國自從20年代以來,就沒有再出現過成功的汽車公司。再者,電動車一向給人的印象都是實用為主,難言時尚吸引。Elon從一開始就有不一樣的想法,Tesla要高檔、性感、美觀、先進、實用和快。它的Roadster以蓮花跑車為外型藍本,Model S 和 Model X則分別是有跑車和 SUV外觀和功能的超級電腦。和SpaceX相似, Tesla的研發也是由零開始,從汽車電池、設計、操控組合、充電裝置、銷售渠道,全部自家製一腳踢。因為產品的穩定性及其他問題,Tesla的投產日期一拖再拖。產品研發完成,公司也曾經缺乏資金生產,以應需求,在2008和2013年,Tesla曾經兩度瀕臨破產邊緣,幾經辛苦才渡過難關。
2008年的Elon Musk,表面風光,其實兩間公司都在徘徊於生死邊緣,婚姻破裂, 晚上睡着會因為壓力而尖叫。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押上,所有關係都用盡,希望有奇蹟發生。很難想像,面對這樣的困境,一個人怎樣還可以保持理智,一步一步的熬過來。奇蹟終於發生,在期限前的幾個小時,新的資金終於到位,Elon 和他的兩間公司逃過一劫。順境逆境,外在因素我們改變不了,可以改變的,只有自己。往往,把自己做到最好,路就行出來了。
我們都崇拜英雄,期望有一個人,知道所有答案,知道每一步應該怎樣走,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對的。然而,強如Elon Musk、Steve Jobs,人生還是充滿了挫敗。成敗得失都試過,經驗多了,人成熟了,步調才慢慢靠譜。每個人,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打逆境波不放棄,就有機會贏。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趨勢|OpenAI多地推AI代理工具Operator
聊天機械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正在向澳洲、巴西、加拿大、印度、日本、新加坡、南韓、英國等地的ChatGPT Pro用戶推出人工智能(AI)代理工具「Operator」,可以代表用戶執行任務。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AI大戰丨OpenAI擬下周推GPT-4.5 GPT-5或5月登場
美國傳媒報道,OpenAI將最快下周公布其最新人工智能(AI)模型GPT-4.5,而GPT-5則有望於5月下旬發布。更新後的GPT-5將對ChatGPT的使用方式進行重大改進,統一OpenAI的o系列和GPT系列模型,減少使用者選擇模型的困惑。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AI Pin|襟章策略失利 新星初創被HP收購
美國科技巨企惠普(HP)擬斥資1.16億美元(約9億港元),收購當地初創Humane大部分股權,接收對方多數員工、人工智能(AI)平台Cosmos,以及超過300項專利權,有關交易預計本月底完成。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全新視角觀賞熊貓寶寶生活(林國誠)
「熊貓TV」正式進入第二階段,新增設置於「大熊貓之旅」的6支鏡頭並引入多項嶄新功能,讓市民能以全新視角、多角度、更自由的方式觀賞「盈盈」、「樂樂」,以及牠們的龍鳳胎寶寶「家姐」與「細佬」的生活點滴。隨着這些升級功能的推出,熊貓熱潮勢必再掀高潮!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進軍電玩界|微軟推Muse動作模型 生成式AI闖遊戲開發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有助改革創新工業發展。微軟(Microsoft)研究團隊介紹一款名為Muse的「世界及人類動作模型」(WHAM),有關成果由微軟研究院旗下「遊戲智能」、「可教學AI體驗」兩組人員,跟英國劍橋遊戲開發工作室Ninja Theory合作完成。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理大夥中移香港拓6G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合作項目協議。校長滕錦光(後排左二)稱,今次合作充分發揮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優勢,雙方將聚焦戰略性的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能(AI)、6G及Web3等範疇的技術革新及應用。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Apple新機|iPhone 16e今預訂 入門版售5099元
Apple 發布最新款智能手機iPhone 16e,搭載最新一代A18晶片及4核心圖像處理器(GPU),可流暢運行Apple Intelligence,例如AI寫作工具、Genmoji、Image Playground等人工智能(AI)功能。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EJ Tech Video
POPULAR POSTS
-
Grok 3|馬斯克「最醒」AI模型登場 Grok 3香港可用 月費170元
-
點語成丹青|港首辦成語變畫作AI比賽 120間中小學參與 收逾千作品
-
AI「炒散」|AI模型接編程散工 獨立開發力遜人類
-
EzyGreenPak|環保袋減廢遇熱水即溶 港EzyGreenPak專利 今屆渣馬採用
-
EzyGreenPak|自家平台監控碳排 助家族工廠轉型
-
DeepSeek|據報新增互聯網訊息服務
-
AI大戰|馬斯克聊天機械人Grok 3亮相 稱性能勝DeepSeek
-
神經元記錄|哈佛研CMOS矽晶片 記錄神經細胞活動
-
X危機?|馬斯克旗下X傳以3432億估值洽融資
-
AI研究院|理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