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幣圈震騰騰 (高天佑)
正如筆者4月份在〈香港90後首富與「幣圈」〉一文指出,香港除了位列「紐倫港」三大傳統金融中心,亦是「加密貨幣金融中心」,全球大型虛幣平台近半以香港為基地。尤其近兩年,愈來愈多來自內地和西方的「幣圈」人才、企業和資金滙聚香江,若說香港現已是全世界最活躍的加密貨幣金融中心,相信並不誇張。
例如在上星期,又有一家誕生於香港的幣圈初創Amber Group獲得融資,據報由來自北京的華興資本(China Renaissance)領投,美國老虎基金跟投,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致令該初創估值達到10億美元,晉身「獨角獸」行列。這兩年間,幣圈「獨角獸」及「準獨角獸」在港少說也有十多隻。
「積極不干預」恐消失
香港為何會成為「加密貨幣金融中心」?底裏原因跟本港作為傳統金融中心差別不大,繫於三方面:一、資金、資訊及人員自由流通;二、簡單低稅率政策;三、對金融活動的監管相對清晰或寬鬆。
第三點特別值得一談,假若形容香港傳統金融監管政策「寬鬆」,金管局、證監會等機構肯定會大表抗議。事實上,與其說「寬鬆」,香港傳統金融監管更大優勢在於「清晰」,一切白紙黑字,讓業界清楚知道什麼可做、不可做,再配上「非禁即行」原則,為市場提供充分發揮空間。
相比之下,加密貨幣屬新生事物,全世界都未建立完善監管法規,大家摸石頭過河,各地政府的監管取態有頗大主觀性,既可很「嚴」,也可很「鬆」。在這方面,香港政府針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對比內地及美國當局真算得上「寬鬆」。
新儒家大師唐君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形容,他們這批「花果飄零」國學大師逃難到香港艱辛辦學,港英殖民地政府(初期)既無幫助,亦無打壓,雙方「互為不存在」,用現代講法等於「你睇我唔到,我睇你唔到」。近兩年香港政府和「幣圈」也有點像這種關係,任何人都可在港註冊開設加密貨幣公司,包括設立交易平台大做生意,又或者發行ICO代幣,只要沒觸犯非法集資、逃稅、洗黑錢等罪行,當局皆將之視為任何普通生意,不會特別過問。
更進一步看,執法調查難免涉及主觀性和針對性,例如政府持續有針對「倫敦金」、「龐氏騙局」等活動調查,且間中會「放蛇」;近年卻未聞有什麼幣圈企業或人士受到「關心」(除了個別太高調的「幣少爺」之流),真的猶如「互為不存在」。
港府為何把幣圈視為「不存在」?據估計可能有三種原因。第一是如上所述,香港尚未設定一套關於加密貨幣的專門法例,在「非禁即行」原則下,自不會有什麼針對性打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早前倡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有意規定平台只可為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惟尚在草案階段,距離立法和執行仍有一段時日)。
料無迫切性「殺金鵝」
第二,本港加密貨幣企業大多做國際生意,只不過以香港為營運大本營,所以它們的活動並沒在本地引起什麼混亂,起碼未見出現大批「苦主」申訴,亦未引起太大輿論關注和監管壓力。
第三,2019年以來香港「立立亂」,各級財金高官及機構單是回應外國制裁、重申「一切如常」、穩定傳統金融大局,已經「好唔得閒」;因此在缺乏明顯迫切性之下,沒太大意欲去關注幣圈。更何況,幣圈繁榮某程度上對香港經濟及稅收也有助益,尤其當政治環境動盪,對香港可能「利大於弊」(儘管當局未必考慮得這麼深入)。
然而,隨着內地再三重手打擊加密貨幣,全世界皆意識到中國政府今趟「動真格」,要令一切加密貨幣活動消失於中國境內,難怪近日香港幣圈人士開始擔心,港府會否也緊跟中央路線,一改「積極不干預」,轉而嚴厲監管加密貨幣平台及交易活動?
正路來說,內地封殺加密貨幣主因之一是提防外滙流失,但香港本身外滙自由流通,應沒迫切需要「殺幣」。何況,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一國兩制」下探索發展加密貨幣,該未至動搖國家金融穩定,同時又能保持一定彈性空間,對於國家利益未嘗不是好事。
可是,世事不容易依「正路」猜透,例如昨晚截稿前,突然看到滙豐銀行宣布,自7月26日起,客戶在「香港以外地方」未必可以使用該行網上及流動理財服務。此消息引起「獅子行」存戶震動,不少人表示要提早把資金搬到海外銀行戶口(或者加密貨幣平台),這也可算是一種「加速」行動。情況或許未必如字面顯示般嚴重,不排除今次純屬「關公災難」,尚待滙豐進一步解釋。但暫時看來,震騰騰的不只幣圈中人,還可能包括傳統銀行存戶。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