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電子支付鬥搶數據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陳家豪)

By on February 2, 2018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內地電子支付成熟,連搭地鐵入閘,都可以用手機完成。(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電子支付成熟,連搭地鐵入閘,都可以用手機完成。(新華社資料圖片)

本港「手機錢包」電子支付服務愈來愈盛行,多間科技企業搶攻香港市場,從日常消費層面吸客。為了解用戶消費習慣,企業收集大量交易數據,當中或存在侵犯私隱的問題。《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探討港企應如何升級轉型,以把握電子支付的機遇。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陳家豪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

尹: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早前宣布入股飲食資訊平台OpenRice,坊間一般認為,此舉旨在開拓支付市場,你同意這說法嗎?

陳:科技公司有時表面上做一種生意,背後其實是做另一種生意,如Google是一家廣告公司,但它是由搜索引擎起家。內地的金融體制落後,銀行之間無法實時支付,因此網購平台淘寶需要支付寶協助完成交易,螞蟻金服也就是靠此發跡。

港人消費習慣難改,要讓電子支付「落地」,必須從龐大市場着手,例如飲食業。今次螞蟻金服入股OpenRice,可藉此連接商戶網絡,有助收集用戶數據。若公司沒有數據在手,根本難掌握消費者的習慣,亦無從推廣。

創科助推進信貸評級

尹:你最近曾撰文指出,香港信貸評級體制發展緩慢,可以解釋一下嗎?

陳:本港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步伐一向十分慢。我幾年前已撰文批評,但當年認同的人不多。直至最近,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打入香港,市場開始出現兩種意見,一方面覺得終於「解放」,亦有人覺得被「入侵」。今時今日,不論手機也好、智能卡也好,全世界的電子支付改革基本上已經完成。

香港的電子錢包TNG、拍住賞(Tap & Go)及八達通等,在銀行、用戶及商戶三方的接駁通道,至今不算十分順暢,仍須努力。然而,世界不會停步,其他地方正邁向信用體制,牽涉不少信貸問題,包括消費者信用額、買車買樓等。

陳家豪(左)指出,本港周遭有大量對手,如仍奉行保護主義,勢將失去競爭力;旁為尹思哲。

陳家豪(左)指出,本港周遭有大量對手,如仍奉行保護主義,勢將失去競爭力;旁為尹思哲。

尹:現時收集的數據更多,信貸計算方式又能否更加準確?

陳:過往沒有大數據參考,貸款要靠擔保或抵押;如沒有任何抵押,就要付較高的利息。在這情況下,若貸款人可分享生活資訊,以及消費數據予徵信公司,有助降低貸款風險。銀行方面,亦可根據其信貸評級再決定利息水平。

有人擔心,這會洩漏個人私隱,但選擇權在你手上。你又想低息貸款,又想要私隱,這樣「輸打贏要」是不可能的。徵信公司的角色就如「小天使」,因它會評估你的消費習慣,發現有問題時更會主動提醒。不少港人誤以為,這種做法是內地獨有,但其實是源自美國。

港空間小難顛覆市場

尹:據羅兵咸永道(PwC)去年發表報告顯示,香港發展金融科技時,傾向以合作模式為主,較少推翻現有制度。你對此有何看法?

陳:過往,香港因地理環境優越,只要靠轉口貿易便可發達,這是我們一貫的成功方程式。若要顛覆市場,規模必須夠大才能支持下去。

香港只有數百萬人,大部分銀行及金融機構都有外資或中資背景。這代表改革的主導權不在香港,就算成功推翻制度,市場太小亦無用武之地。若在中美顛覆市場,可以「爆一個城市,再無限放大」,但香港根本無位可走。

在本地FinTech初創的心目中,一定不想跟大機構合作,而是想打倒他們。不過,在現有的金融體制下,完全無位可以走,不容許他們發展,若想顛覆,往往法律未必容許,變成違法。即如在市場中,大家都賣新產品,但你就繼續賣舊貨,就如當個個轉型走向柴油火車時,你仍用蒸氣火車一樣。

食地產老本無以為繼

尹:最後,對於提升本港競爭力,你有何建議?

陳:成功的公司都在不斷轉型,以蘋果公司為例,本來只做電腦;亞馬遜及騰訊(00700)今時今日並非只做本業,他們都沒被單一業務規限而阻礙發展。

搞電子支付不易,「做一筆蝕一筆」,但當銀行有牌照,就如港人買到樓,或擁有的士牌一樣,「揸住就可以撓埋雙手唔使憂」。傳統企業亦一樣,香港有不少公司中途轉攻地產,沒有誘因再發展。

可是今非昔比,現在香港周邊有好多競爭對手,這種日子已不能持續。如港府維持以往的態度,認為「投資應該有回報」,或奉行保護主義的話,香港將失去競爭力。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 English Version ]

HK fintech startups need partnerships to thrive: Emil Chan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