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兩地科研興衰 理大副教授嘆港生悲觀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教授呂琳有幸獲得充裕經費做研究,令其節能玻璃塗層發明奪得國際創新大獎,產品亦得到大型屋苑商場試用,但創科生態圈環環相扣,看到香港科研跌入斷層的困局,她慨嘆:「為什麼我們的學生都變得沒有追求?」
呂琳的研發項目跟屋宇和節能息息相關,科研成果較易轉化為地產項目的產品,申請經費得心應手。普通教授10年約可獲批200萬元研究經費,她稱自己很幸運,過去11年間共獲批29個項目資助, 得到約1600萬元資金。
節能玻璃塗層揚威國際
呂琳其中一項產品「自隔熱易清潔透明玻璃納米塗層」便獲得400萬元經費,有6人團隊專注研發,大概4年就取得重大成果。
這種塗層兼具保溫隔熱和光催化的自我清潔性能,能阻擋逾90%近紅外光和99%紫外光,以及分解有機污染物。今年中,該發明在美國華盛頓的「2017 TechConnect世界創新會議暨博覽會」奪得全球創新獎。
有關發明在科研產品化上亦相當順利,產品具隔熱功能,有助減少耗電和排放污染物,符合環保大趨勢,加上可廣泛應用在建築物的玻璃幕牆和智慧家居範疇,因此吸引到一些地產發展商注意,洽談合作,某大型屋苑的商場已率先試用,若效果理想,該集團將大規模地採購和使用。
看似無往不利,其實呂琳與團隊也面對Job Reference這老問題,「在香港,每個人都不敢take risk,有什麼新科技,企業要見到應用實例才考慮採用,但誰是第一間公司呢?」
「如果我們是商人,現在應該多做推廣。」呂琳無奈地說,慨嘆對潮流無所適從。
現今創科圈鼓勵科學家開公司,呂琳明白多些參與推廣和營運,能直接掌握市場反應,盡快優化技術和物料,「科研回饋到社會才算成功,否則只是閉門造車。而且科技不等人,明天可能出現比我更好的產品。」
可是呂琳捫心自問並非商人材料,「(科研和創業)好難取得平衡,教學、研究應該放在首位,這是我們的責任,大家都去創業,誰教書?再說,科技日新月異,再回來做研究可能已經out了。」
拆衷方法是與學生合作,像無人機公司大疆創新一樣,教授與學生共同創辦一間公司,教授專注科研,學生管理經營。然而,要在哪裏尋找目光遠大又懂make change的學生夥伴?
內地科研人才多回流
她的學生畢業後平均月入2萬多元,收入跟研究員差不多,但之後能晉身管理層,前面是一條較安穩的康莊大道。
香港學生沒興趣做研究,來自內地的研究員就成了團隊的骨幹。中國內地企業重視科研人才,給碩士、博士優厚待遇;為了前途,他們最後通常回內地發展。
「香港的大學教席很少,競爭激烈,企業亦側重Practice,惟內地很多企業自設研究部門,他們回國後可繼續做研究。」內地地產發展商也器重香港的研究員,呂琳團隊中一位研究員就獲聘為管理培訓生,公司給他年薪40萬元人民幣,兩年後年薪增至200萬元人民幣。
被問到是否曾經獲邀回內地發展時,呂琳尷尬地笑,顧左右而言他,「不過是略略提過,他們知我的家庭扎根香港,不會認真追問,而且他們最喜歡教授,我還不是教授。」
不想記者為難,呂琳還是透露了行情,「教授願意回內地的話,給年薪有一二百萬元人民幣,再給一個團隊,每年有2000萬元人民幣研究經費,雖然年薪跟香港差不多,但有這樣的資源,成果可以差好遠。」
「無前途」常掛嘴邊
呂琳生於孔子故鄉山東,父親是醫生,十分開明,鼓勵女兒追求學問,2003年呂琳毫無顧慮下到理大念新能源哲學博士,見證14年來中港科研發展的轉捩點。
那時無論資源、實驗設備以至教員待遇,香港的大學都勝內地一籌,「吸引很多內地教授來港當研究員,他們的月薪原本只有數千元人民幣,在港當研究員,月薪卻有2萬多元。」時移世易,內地在創新科技帶動下,開創出新經濟局面,令普羅大眾受惠,渴求享受更多科研好處,帶動著名教授身價水漲船高。呂琳認識幾位上海的大學教授,薪水不多,後來為企業做顧問,賺到豐厚收入,再把積蓄投資物業,現在身家以億元計。
企業短視還罷,最令呂琳震驚的是香港學生的悲觀態度,「他們好像看不到將來,『香港無前途,我們無前途』常掛嘴邊,那日我跟大學開會時不禁問,為什麼我們的學生沒什麼追求?」
沒有人有答案,正如沒有人能告訴呂琳,她堂堂副教授何解被看成雙非婦女。「以前我們毫無顧忌地說普通話,現在會招來不友善目光。」她仍以香港為家,只是不明白當初的理想城市,怎會變成如此陌生。步往演講廳的路上,呂琳嘆道:「很可惜啊,為什麼呢?」
撰文:蕭瑩盈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區塊鏈技術為數碼經濟奠基(林國誠)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應用已超越加密貨幣的範疇,廣泛滲透至供應鏈管理、電子病歷管理、跨境支付及版權保護等多個領域。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善用科技對抗網上假消息(黃岳永)
引發情緒反應的聳動標題,才能吸引讀者關注。因此,要避免受騙或成為散播假消息的幫兇,就需要具備辨別事實與虛構的能力。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AI醫學|化學諾獎團隊用AI 設計抑制蛇毒蛋白質
蛇毒含有複雜的毒素混合物,大部分成份是蛋白質。獲頒2024年化學諾貝爾獎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貝克(David Baker),其團隊以一款人工智能(AI)軟件工具RFdiffusion,設計了全新的蛋白質,聲稱能夠抑制眼鏡蛇的三指毒素(3FTx)。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Microsoft Copilot|加推Copilot Chat 逐條訊息收費
微軟(Microsoft)為企業用戶推出新產品Microsoft 365 Copilot Chat,服務以OpenAI旗下GPT-4o的人工智能(AI)模型為基礎,讓用戶提出與業務相關的問題、建立工作流程自動化或產生圖像等。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OpenAI|美印測試 手機號碼開戶
聊天機械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正於美國及印度測試一項功能,容許新用戶毋須電子郵件,以手提電話號碼註冊新賬戶,惟未計劃推廣至其他地區。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中國發明|極速機械豹 每秒最快跑10米
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人形機器人創新研究院,聯合鏡識科技有限公司、凱爾達(688255.SH)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黑豹2.0」,號稱是全球跑得最快的「四足機械人」。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去中心化社媒崛興 回歸原創內容
隨着短片分享平台TikTok在美國遭封殺在即,Meta放寬旗下應用程式的內容限制,以至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持續改動演算法等,社交媒體世界掀起轉會潮。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