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莫讓長者墮入數碼鴻溝 (高天佑)

By on September 2, 2021

本文作者高天佑,為《信報》撰寫專欄「新聞點評」,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港府在新冠疫情下推出5000元電子消費券計劃,擬催谷消費兼推廣電子錢包普及。(中通社資料圖片)

港府在新冠疫情下推出5000元電子消費券計劃,擬催谷消費兼推廣電子錢包普及。(中通社資料圖片)

話說港府自昨日起,向第二輪電子登記及以書面登記的市民發放第一期(2000元)電子消費券,可是不少長者發現自己的八達通未收到該筆款項,紛紛前往位於旺角始創中心17樓的消費券計劃秘書處查詢。

登記消費券揭支援不足

由於人數眾多,大批長者必須在樓下排隊輪候取籌,有人由早上排到下午仍然未能拿到籌號,再加上長者們心急,在現場一度引起鼓噪,部分人激動地跟職員理論,有人高呼「勞民傷財、阿茂整餅」,又有人報稱頭暈,警員及救護車為此到場戒備。有現場長者自言「唔識用電腦」,故選擇書面登記,沒料到這麼混亂,並擔心無法領取款項,直斥「離晒大譜」。

據了解,很多長者都是透過書面登記領取消費券,早前已收到手機短訊告知「登記成功」,昨日卻未能「收錢」,甚至到旺角秘書處查詢時,對方稱「並無登記紀錄」,難怪他們這麼激氣。

暫時未知今次事件起因究竟是系統出錯,抑或長者們填寫資料有誤。不過「電子消費券」顧名思義,只能以八達通、支付寶、微信支付、Tap & Go等電子錢包領取及花費,不少長者卻不懂使用電腦和手機,故選擇書面登記,增添多一重手續,費時失事之餘,「甩轆」機率亦增。

流動數碼屬這十多年來新興事物,很多長者不諳此道,當流動科技愈發達便利、無處不在,他們往往愈感到無助。(法新社資料圖片)

流動數碼屬這十多年來新興事物,很多長者不諳此道,當流動科技愈發達便利、無處不在,他們往往愈感到無助。(法新社資料圖片)

講到底,數碼化屬全球大勢所趨,港府在新冠疫情下推出5000元電子消費券計劃,擬催谷消費兼推廣電子錢包普及,一石二鳥,確有其道理。然而,流動數碼屬這十多年來新興事物,很多長者不諳此道,當流動科技愈發達便利、無處不在,他們往往愈感到無助。

翻查資料,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曾經在2014年進行「長者使用智能手機調查」,訪問887名本港長者(60歲或以上),發現只得42.8%曾使用智能手機,多達57.2%從未用過。距離2014至今已有7年,iPhone由第6代進化到12代,本港有用smartphone的長者比率相信大有進賬;不過在這7年間,港府、公營機構及NGO似乎沒再進行同類調查,所以無法找到最新數據,亦間接反映社會各界對於長者墮入「數碼鴻溝」缺乏足夠重視。

香港人考慮移民時有所聞,而部分年輕人其中一個最大顧慮,是擔心留港的長輩乏人照顧。這些長者即使健康良好,甚至日日行山、比一些「打壞後生」更加活躍,但當中仍有人不擅長使用電腦或智能手機,今時今日在港生活其實非常不便。例如從登記消費券、參加抽獎到預約覆診,往往會用到上網工具,就算同時設有傳統「非數碼」選項,像今次領取消費券,依然有市民感覺既麻煩又欠穩妥。

「電子消費券」顧名思義,只能以八達通、支付寶、微信支付、Tap & Go等電子錢包領取及花費。(中新社資料圖片)

「電子消費券」顧名思義,只能以八達通、支付寶、微信支付、Tap & Go等電子錢包領取及花費。(中新社資料圖片)

隨着電子錢包等新科技更趨普及,長者們面對的「鴻溝」愈來愈闊,更難追趕。好似在疫情下,長者們若不習慣用手機、未能操作「安心出行」,恐怕連去酒樓飲茶都望門興嘆。他們倘有兒孫後輩在港,年輕一輩可替其購買大屏幕、易使用的長者智能手機,再為他們安裝電子錢包和安心出行,悉心教導幾次,相信不難上手;在使用時如遇疑難,亦可就近求助。但日後若有更多新科技需要使用,而兒孫輩不在身邊,這些長者恐將有點徬徨。

宜仿效日本 設專員協助

作為高齡化社會「先行者」,日本政府在各地市役所、町役場(相當於民政事務處)設有「長者數碼專員」,協助長者使用手機等科技及處理相關事宜。至於在香港,中央強調「愛國者治港」,地區直選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的重要性不復以往,選舉壓力亦大減,不過,此際「愛國者」應更有責任為市民謀福祉,突破蛇齋餅糭概念,例如考慮在地區辦事處協助長者融入數碼科技,莫讓他們落後於大時代進程。

不少長者不懂使用電腦和手機,故選擇書面登記,「甩轆」機率亦增。( 中新社資料圖片)

不少長者不懂使用電腦和手機,故選擇書面登記,「甩轆」機率亦增。( 中新社資料圖片)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