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穿戴裝置數據不可忽視 (黃岳永)

By on November 9, 2018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Apple Watch全球銷售量超過2億,所得的資料對個人而言,已經是「大數據」。(法新社資料圖片)

Apple Watch全球銷售量超過2億,所得的資料對個人而言,已經是「大數據」。(法新社資料圖片)

最近接受一個有關老人醫療服務的訪問,提到Apple Watch的ECG心電圖技術,獲得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認可。我個人認為這功能很好,起碼能幫助老人檢測身體,做好防預。

一年多前,我參加一個論壇的討論。當中幾位大醫生大教授都認為電子穿戴裝置得到的數據,不可以作任何醫療參考用途。他們強調,醫生、護士和那些數以十萬計的醫療器材,是不能輕易被取代。當時,我有點不忿,表示擁有的數據是否值得參考,與量度數據時的環境或質量關係較大,並非因數據從什麼裝置得來。

記得有一次陪岳母到醫院檢查,她因為太累和緊張,醫生要替她量度3次血壓,數據才不偏高。即使醫生這麼專業,但數據的準確性都可能受現場環境影響,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抹殺穿戴式裝置的數據就不值得參考。

智能手錶感測心電圖,或許未達專業級的醫療檢測儀器水平,但亦不可輕視其作用和貢獻。試想,Apple Watch全球銷售量超過2億,假若佩戴者在每天食飯、睡覺的正常生活狀態下,量度超過50次,所得的資料對個人而言,已經是「大數據」了,比起只作一次身體年檢,可能更具參考價值。假如我家老人日日量度心跳平均值是80,突然跳升至110,與平時情況不一樣,當然趕緊送他求診。

智能手錶感測心電圖,不可輕視其作用和貢獻。(法新社資料圖片)

智能手錶感測心電圖,不可輕視其作用和貢獻。(法新社資料圖片)

現在,每天去公立醫院排隊看醫生的人甚多,醫生總不能花太多時間替每個病人好好看診。現在香港60歲以上的有130萬人,而未來10年將有100萬人退休,意味人口老化問題加劇,政府未來單單增加兩所醫院,又怎足夠應付呢?如果檢測心跳、血壓或者血糖指數等技術普及,價錢愈來愈平,人人都可以了解自己身體基本狀況和知悉變化,預知自己生病,及早向區內醫生求診,其實就是間接減低對整個社會公共醫療服務的需求。

不同的行業都習慣舊有的做法,如果沒有競爭,服務質素會愈來愈差。數年前的士濫收車資及拒載情況嚴重,當Uber出現後,單憑一個App,可隨時預知車資及選擇車的型號,提供比一般的士更優質和更專業的服務,整個的士行業都大地震,紛紛應用更多科技及改善服務。醫生的專業一向備受公認,毋庸置疑。這與人「生死攸關」的行業,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數碼年代,假如有隨時被「轉化」的心理準備而精益求精,比一般人更能擁抱新科技新事物,我深信對任何人都是一件大好事。

更多黃岳永文章

[ English Version ]

Medical potential of wearable devices must not be belittled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