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測建築結構 (維視拍辛子雋 )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近年本港多宗基建工程均爆出施工失誤問題;而部分舊建築物日漸老化,亦令人質疑結構是否安全。今次《信報》StartupBeat請來RaSpect(維視拍)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辛子雋,分享如何利用無人機,配合紅外線、超聲波及影像比對,分析建築物外牆與內部結構是否穩妥。
主持:(朱)朱美俞《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辛)辛子雋 維視拍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
朱:為何有志成立無人機初創?可否講解現時的業務發展?
辛:我曾是國泰航空(00293)創新中心的創始成員之一,專責飛機檢測工作。當時我們已聯同技術公司開發無人機技術,實時偵測飛機外殼狀況。有關技術曾於本港、台北及米蘭機場試驗,成效相當不俗。
有見建築業界對人工智能(AI)、無人機等技術需求殷切,我在2017年成立維視拍,現時團隊約有10人,專注AI建築預警檢測;至今業務覆蓋本港、上海、波士頓與土耳其,客戶包括發展商、政府、物業管理和工程機構。
自動採數據省逾半時間
以往測量師及工程師需定期前往工地採集數據,多角度拍照記錄建築實況,再把影像作分類、編輯與分析。現時透過無人機技術,以機械技術替代吊臂,全自動、全方位採集不同數據;另配合AI演算法、地面座標,比以往更全面分析結構安全。
建築物外牆方面,通過無人機內置的紅外線(Infrared)、超聲波(Ultrasonic)、影像分析(Video Analytics)等技術,可實時偵測外牆是否穩妥;內部方面,物聯網檢測設備亦能有效偵測升降機、扶手電梯等的安全性。
朱:傳統測量師憑肉眼分析建築結構,你認為AI能擔當什麼角色?
辛:現時的AI、無人機技術,主要是輔助建築業界,提升其安全檢測水平,最少可節省逾半的成本及時間。以一幢高層建築物為例,單是數據分析動輒花一個月時間,若利用無人機記錄數據,加上紅外線、可視化分析(Visual Analytics)、雲計算等技術,整個工序得以簡化,最快一至兩星期即可完成。
朱:近年本港多項基建出現沉降現象,去年颱風山竹亦衝擊私人樓宇,你認為有何應對方法?
辛:沉降方面,當局可採用無人機技術,通過光學雷達(LiDAR),定期作土地測量(Land Survey)及工程進度監測(Progress Monitoring)。假設一平方公里工地,經無人機掃描後,在每一個數據點(Data Point)設有座標;若定期掃描加以比對,就能獲悉哪些數據點隨着時間遷移有偏差,及早發現沉降問題。
過往一年的颱風事件,促使業界高度關注樓宇安全。不少發展商與物業管理公司亦有諮詢我們的意見,協助跟進玻璃幕牆檢測。通過無人機感應技術,以及數值模型(Digital Model),團隊能得知幕牆當前圖則跟原本是否存在出入;若發現玻璃窗有移位,我們會立刻通知發展商,讓對方獲悉物業的潛在風險。
夥阿里商湯科技園合作
朱:公司如何促成阿里巴巴及商湯科技的合作關係?
辛:去年10月,公司加入由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商湯科技和香港科技園公司共同成立的創業加速器「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HKAI Lab)計劃,除了獲阿里巴巴注資,商湯亦提供技術支援(例如AI訓練),協助團隊製作模型等。此外,科技園亦給予商業與投資配對支援,加上房地產科技(PropTech)具一定市場潛力,在各項因素推動下,就促成有關投資合作。
規管及私隱均值得關注
朱:無人機技術發展方面,你認為未來有何機遇及挑戰?
辛:無人機市場雖小,未來機遇卻龐大,亦跟智慧城市有密切關係。公司現正研發建築神經系統,即通過物聯網(IoT)技術,實時偵測建築物的內外結構。終極目標是建立儀錶板,日後只要藉系統地圖,便可飽覽整座大廈的結構情況。
現時無人機在技術上,已能自行充電、飛行和執行任務。首先,法例監管方面,例如本港、新加坡等人煙稠密城市,無人機飛行是否安全?第二是私隱問題,無人機的拍攝功能,會否侵犯市民私隱?上述議題均值得關注。
業界如何合法、有秩序地使用無人機,需致力平衡安全、規管與私隱等問題,才能使技術獲有效發展,讓社會把握機遇及進步。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區塊鏈技術為數碼經濟奠基(林國誠)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應用已超越加密貨幣的範疇,廣泛滲透至供應鏈管理、電子病歷管理、跨境支付及版權保護等多個領域。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善用科技對抗網上假消息(黃岳永)
引發情緒反應的聳動標題,才能吸引讀者關注。因此,要避免受騙或成為散播假消息的幫兇,就需要具備辨別事實與虛構的能力。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AI醫學|化學諾獎團隊用AI 設計抑制蛇毒蛋白質
蛇毒含有複雜的毒素混合物,大部分成份是蛋白質。獲頒2024年化學諾貝爾獎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貝克(David Baker),其團隊以一款人工智能(AI)軟件工具RFdiffusion,設計了全新的蛋白質,聲稱能夠抑制眼鏡蛇的三指毒素(3FTx)。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Microsoft Copilot|加推Copilot Chat 逐條訊息收費
微軟(Microsoft)為企業用戶推出新產品Microsoft 365 Copilot Chat,服務以OpenAI旗下GPT-4o的人工智能(AI)模型為基礎,讓用戶提出與業務相關的問題、建立工作流程自動化或產生圖像等。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OpenAI|美印測試 手機號碼開戶
聊天機械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正於美國及印度測試一項功能,容許新用戶毋須電子郵件,以手提電話號碼註冊新賬戶,惟未計劃推廣至其他地區。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中國發明|極速機械豹 每秒最快跑10米
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人形機器人創新研究院,聯合鏡識科技有限公司、凱爾達(688255.SH)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黑豹2.0」,號稱是全球跑得最快的「四足機械人」。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去中心化社媒崛興 回歸原創內容
隨着短片分享平台TikTok在美國遭封殺在即,Meta放寬旗下應用程式的內容限制,以至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持續改動演算法等,社交媒體世界掀起轉會潮。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