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3學者獲科學探索獎 得主年輕化 信研究必有成果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中大盧怡君(右三)盼以自身例子勉勵其他女性投入科研;左三為港大黃明欣、右一為騰訊王嫵蓉。(蔡璿驩攝)
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出資支持、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科學探索獎」,昨公布得獎名單,3名本港科學家獲獎,分別為香港大學姚望教授及黃明欣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盧怡君副教授【表】,今屆得主有年輕化趨勢。作為8名獲獎女性之一、正在懷孕的盧怡君表示,女性要同時兼顧科研及家庭不容易,期望以自身例子勉勵其他女性,「只要百分百投入科研,努力一定會被看見。」
騰訊獎金每人360萬
「科學探索獎」自2018年設立以來,以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為宗旨,獎勵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歲或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騰訊(00700)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秘書長王嫵蓉稱,今屆獎項港澳地區報名人數創新高,共收69位年輕科學家報名,較去年同期增15%,佔總報名人數(1135人)約6%。
該獎項聚焦9個領域,分別為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製造、交通建築及前沿交叉。該獎每年獎勵不超過50人,每位優勝者可在5年資助期內,獲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總值獎金300萬元人民幣(約360萬港元),所得獎金可自由分配。比賽舉辦至今,已選出150位得獎年輕科學家。

盧怡君強調:「只要百分百投入科研,努力一定會被看見。」(蔡璿驩攝)
今次本港3位得獎科學家中,其中兩人來自香港大學,分別為港大物理系教授姚望,他以凝聚態物理為研究方向,在「數學物理學」組別獲獎;至於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黃明欣,專注超強韌鋼鐵研究11年,做到汽車輕量化,最終目標是減少鋼鐵材料使用及減排,有關研究在「化學新材料」組別獲獎。
來自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盧怡君,研究安全抗凍電池及液流電池材料為主,並在「能源環保」組別獲獎。盧期望有關科研可幫助貧窮地區以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儲能發電,今次所得獎金除用作支持家庭外,亦會用作營運其初創公司。
中港同支援處黃金期
被問及本港科學家優勢時,姚望表示,香港科研工作者可獲內地及港府資源和經費等支援,現時是港澳從事科研最好的時代。盧怡君補充道,本港具備人才資源,不少國內及國際學生亦願意來港深造及發展。
今年為第三屆「科學探索獎」,是次得獎者來自13個城市、33間不同機構,50位得獎者中,當中8位為女性科學家,且有年輕化趨勢。王嫵蓉透露,今次得獎者平均年齡約40歲,最年輕得獎者為32歲;若在最終評審時,兩位申請者得分相同,年紀愈年輕及女性科學家則會勝出。

港大姚望(右)以凝聚態物理為研究方向,在數學物理學組獲獎。(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圖片)

黃明欣(左)以汽車輕量化為目標,在「化學新材料」組別獲獎。(蔡璿驩攝)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