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嶄新顯影劑看清腦退化 納米粒塗染料 增強MRI效果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現時要診斷俗稱腦退化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可透過掃描腦部,檢查有否腦萎縮,惟準繩度未夠高。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研發嶄新磁力共振掃描(MRI)顯影劑,可實時顯示及探測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記物「β-澱粉樣蛋白」在腦內積聚的大小和數量,為未來作早期診斷、恒常普查及評估藥物療效帶來希望,研究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追蹤病變蛋白數量及大小
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最常見的一種,佔整體個案約60%至80%,現時未有方法治療。該病症的特徵之一是腦內異常地積聚「β-澱粉樣蛋白」,如能以實時影像顯示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狀況,對診斷及監察病情尤其重要。
現有的神經造影技術,包括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及磁力共振掃描,前者費用昂貴、具入侵性及放射性,而且解像度有限;後者需使用顯影劑,提高特定位置目標物質的影像能見度,但現時臨床上沒有獲認可的顯影劑可實時顯示人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
由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嶄新的納米材料,可用於「β-澱粉樣蛋白」成像,利用常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的化學物質、含有金屬「釓」(Gadolinium)的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塗上附帶獨特熒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染料是無毒有機化合物,可用於顯示「β-澱粉樣蛋白」的影像和數量。
附帶熒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把含釓的納米顆粒變成具生物相容性、生物穩定性和無毒的材料,可滲透細胞膜和穿越血腦屏障,於生物醫學應用時不會傷害神經。
需5年改良 具治療潛力
在小鼠實驗顯示,經改造的納米顆粒可跟「β-澱粉樣蛋白」結合、增強磁力共振訊號,並配合磁力共振掃描,分辨出小鼠腦內「β-澱粉樣蛋白」積聚的大小和數量。
若成功研發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並投入臨床應用,便能進行大規模普查,盡早診斷出患者並給予治療,紓緩公共醫療的負擔。不過,黃文成預計,至少要5年才能完成改良及測試,之後才能用於人體。
此外,團隊發現經改造的納米顆粒,能有效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積聚過程及神經毒性,在治療方面有巨大潛力,成為團隊另一研究方向。
延伸閱讀:
豆品產生雌馬酚可降病變風險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晶片大戰|小米據報自主設計晶片 料明年量產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報道,小米正為其即將推出的智能手機準備一款自主設計的移動晶片,以減少對外國供應商聯發科(MediaTek)和高通(Qualcomm)的依賴,該晶片預計2025年開始量產。
- Posted November 26, 2024
- 0
-
智能手機之戰|iPhone 17超薄機身棄實體sim卡 恐難在內地銷售
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蘋果明年推出的iPhone 17系列,其中賣點是超薄手機,iPhone 17 Air機身厚度只有5至6毫米,足以稱為史上最輕薄iPhone。
- Posted November 26, 2024
- 0
-
掌握空間數據 增職場競爭力(鄧淑明博士)
上周三是第25屆全球「地理資訊系統日」(GIS Day)。活動的初衷是表揚業內表現出色的同工,藉此與大眾分享GIS的應用心得,讓更多人了解這創新科技的潛能。
- Posted November 26, 2024
- 0
-
新發明|英物理學界創先河全球首張光子影像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物理學家,最近以模型生成一幅光子影像,這是物理學從未見過的東西。
- Posted November 26, 2024
- 0
-
晶片大戰|德研通用晶片 CPU與GPU合一
德國半導體初創Ubitium以RISC-V架構,研發首款通用處理器晶片,一站式具備中央處理器(CPU)、圖像處理器(GPU)、數碼訊號處理 (DSP)及現場可編程邏輯陣列(FPGA)等多項處理能力。
- Posted November 26, 2024
- 0
-
本地創科動態|港府創科支援計劃接受申請
創新科技署昨天宣布,2024/25年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平台及種子),即日起至明年2月28日接受申請。有關資助指定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和研發中心,進行「平台」及「種子」兩類研發項目。
- Posted November 26, 2024
- 0
-
台科企研合成翡翠 千度高溫下結晶
最近台灣朗色林科技獨家研發全球首款人造合成翡翠,創造一種大眾消費得起的新品種,可供雕刻為碧珠、玉牌、爾勒及如意觀音等。
- Posted November 26,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