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科創板北向操作易 待首家上市後商討 外資無緣頭輪IPO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港交所(00388)實行新經濟上市制度不足一年,上海即推出科創板,「新股通」討論亦押後。港交所變陣建議把科創板納入「滬港通」北向交易,讓海外投資者可經由香港參與科創板。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北京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要待首家科創板IPO面世後,才會與內地開始討論。
令新股定價更市場化
李小加於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中提案,建議容許國際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參與科創板IPO及二級市場。此建議被形容為「新股通」試點。由於科創板試行註冊制,又實行市場詢價定價制度,變相取消市盈率23倍的定價上限。李小加認為引入國際投資者可令科創板公司定價更市場化,而且操作難度不大,只須把科創板納入「滬股通」標的範疇,同時開通大宗交易機制即可。
不過,他相信要科創板進入北向通,情況與南向通納入「同股不同權」相似,「應該是IPO上了以後,才會有『要不要納入』的討論」,這或代表海外投資者不會參與首批科創板IPO。他又指出,港交所與上交所並無共同股東或監管者,故並無進行協調,「我們只關心自己市場是否有不合適的障礙,把不合理的門檻一步一步清除,讓能來的人都願意來,已經來的人願意來得更多、投入更大,資金流更深。」但此後公司是否來港上市就順其自然,「障礙去除以後,應該有信心(公司會來上市);如果還不來,那可能是他和你沒有這緣分。」
南向買不同權股數周內公布
滬、深、港三地交易所已有共識,會把「同股不同權」公司納入南向交易,李小加重申基本目標是今年7月生效,但未有公布確實日期,目前仍在修訂細則,料在數星期內公布。
2月底港交所發表新一份3年戰略計劃,力推國際化,想吸引更多亞太企業或ETF來港上市。其實早在夏佳理出任港交所主席時,亦曾推國際化,但成效不彰,外企更一家接一家除牌離開。李小加稱,亞太企業着眼國際資金,而國際大企業來港亦是為了吸納中國資金;在未有滬深港通前,「中國的錢還沒來,找國際的貨來不太可能」;現在有互聯互通,外資在港可以一次過接觸滬、深、港上市公司,「這時再加一個亞太的貨,人家會說很好啊,很有資本效益。」
同樣地,中國資金亦終有一天不滿足於只投資香港,故港交所須引入國際企業,起初中國資金或只認定大型名牌企業,慢慢或會將目光放至規模較小、不甚知名的亞太本土企業,港交所屆時則會引入亞太ETF,「要有Sequencing(順序)、有邏輯,一步一步走。你跳牌走也可以,但會事倍功半。現在也不是你想幹就能幹,但至少協同效應比較大。」
港交所長遠引入亞太ETF
相比上次推進國際化戰略,是次港交所同時建議為海外券商實行「遙距參與者」安排,容許他們不必在香港持牌,亦能為其本國客戶買賣香港股份,引起本港券商不安。李小加解釋,安排的原意是為了容許亞太企業既能在香港接觸國際投資者,亦不必憂慮失去本國投資者撐場。港交所發言人補充,遙距參與者的構思僅處於概念階段,還須進行市場諮詢和得到證監會的批准。若不能成事,是否會令港交所的亞太戰略失諸交臂?李小加表示,會一件一件事辦好,「before you know it,生態系統就出來了。」
黃翹恩.北京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