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客人度身訂造西裝,往往考驗裁縫功架。本港有公司投資6位數字,引入紅外線三維(3D)掃描器,配以自研演算法分析顧客身形,令設計紙樣更加精準。今次請來The Lancelot首席西裝設計師莊旻臻講解如何以創新科技,推動洋服行業數碼轉型。
主持:(陳)陳偉健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莊)莊旻臻 The Lancelot首席西裝設計師
陳:智能裁縫有何用途,如何幫助西裝度身訂造?
莊:智能裁縫指的是我們研發的一套演算法方案,把顧客的身形尺寸數據輸入系統分析,得出專屬該名客人的西裝紙樣。此外,我們同時花費6位數港元,從台灣引入一套三維掃描器,設有十多組紅外線感測器,用於掃描身形,並為顧客建立個人三維模組。
整個掃描過程需約一分鐘,更可量度多達30個身形細節,收錄一般人手度身時忽視的位置,如肚腩突出距離等。掃描及建模後,系統把數據自動輸入至演算法系統,分析客人身形特徵,例如有否寒背、凸胸、折腰等。然後再跟一般身形對比,便可得知縫製西裝時須運用何種手工配合,使西裝剪裁更立體貼身。
分析體形特徵減少誤差
陳:智能手機已有類似程式,為何選擇引入大型掃描設備,準確度又如何?
莊:一般的度身應用程式雖具備量度尺寸功能,惟大多適用於T恤等剪裁較平面的服裝。至於度身訂造西裝,尺寸量度要求更精準,從而讓接手的縫紉師傅可以做出一套符合身形又不會過於緊身的西裝。
三維掃描器及演算法配合下,可使整個計算更為精準,誤差可收窄至四分一吋內。我們店舖的西裝重造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
陳:回想當初,為何有研發智能裁縫的念頭?
莊:自己從小對西裝有濃厚興趣,過往任職於初創企業時,公餘時間亦有跟隨裁縫師傅學習如何為客人度身訂造西裝,當時萌生為行業加入科技應用的想法。其後,我選擇入行並創辦自己的西裝裁縫店,了解到行業難覓新血接班,近年更飽受疫情打擊,故嘗試運用演算法,協助完成部分工序。
普羅大眾所認識的裁縫,其實包含多個工作範疇。除了於舖面介紹布料剪裁,作出穿搭建議等,也要負責為客戶度身,計算數據並繪畫西裝紙樣,以上兩項工作都要求裁縫具備時尚觸覺及快速計算能力。我們希望透過演算法,讓設計師能夠專注於設計及造型上,計算步驟就交予軟件完成,吸引更多具熱誠的新人入行。
自學編程融合老師傅技藝
陳:你提到演算法屬自行研發,過程有什麼困難?
莊:我自己沒軟件工程背景,但其實一般的簡單編程,網上已有相當豐富的課程及教學影片,我也是在網絡資源幫助下,編寫出用於度身訂造西裝的演算法。
過程中遇到不少難題,例如業內有稱為「拋圍」的做法,在度身後按客戶身形及西裝剪裁,再把尺寸放大2至3吋不等。訂造一件西裝涉及百多項工序,衣服最終採用什麼尺寸,則屬裁縫經驗及功架所在。若諮詢不同老師傅意見,可能得出多個答案。研發演算法的4年期間,曾多次把整個項目推倒重來,也會按個人經驗持續修改算式,最終得出現時的演算法。
推動接單生產減少浪費
陳:在西裝業界推動數碼轉型是否容易,未來有何發展方向?
莊:數碼轉型過程不易,畢竟跟傳統做法差異很大。以三維掃描器為例,在全球懂得用於西裝訂製的裁縫可能「兩隻手數得晒」,對我而言,開始時「落手落腳」為客戶度身,也比設置儀器更省時間。不過,我相信科技化是一條「遠路」,長遠終為行業帶來好處。
以上方案除了用於西裝裁縫店,我同時成立了一間時裝科技初創Crave Technologies,並已入選香港科技園的IDEATION計劃,期望演化研究成果。未來希望推動成衣業界採用接單生產(Production by Order)模式,商戶收到網上訂單後,才按用戶三維模型數據生產服飾,減少過度生產對環境造成損害。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